◎唐小玲 黃建和
“這是夏黑品種,口感甘甜清脆。今天一位私企老板一口氣訂購了100斤。”2018年8月7日,走進華安縣高安鎮邦都村的萬善葡萄專業合作社葡萄基地,一串串晶瑩剔透、渾圓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合作社負責人鄒卓泓正指導工人摘果、套袋、裝箱,鋼架上一塊塊紅色牌子尤為顯眼。
“牌子上寫的是鎮上所有貧困戶的姓名和家庭情況。”去年11月,身為村主任的鄒卓泓到福安考察,發現葡萄市場“錢”景廣闊,便從那引進巨峰、陽光玫瑰、夏黑和金手指4個品種,回鄉試種了50多畝、4000多株葡萄,從中劃出4.2畝作為全鎮21戶精準扶貧戶的增收項目。
“萬善葡萄園是我鎮產業扶貧示范基地,也是華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試驗基地。”高安鎮黨委書記楊少忠介紹,政府規劃建設200畝高優葡萄種植示范基地,用2018年第一批中央財政扶貧專項發展資金14萬元入股合作社,扶持鄒卓泓帶頭示范種植的同時,也讓貧困戶搭著合作社這艘大船,通過“致富能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變“直接輸血”為“間接造血”,建立扶貧長效機制。
“14萬元按成本折算成葡萄園面積4.2畝,每戶貧困戶都有屬于自己的0.2畝葡萄地。年初統一定點掛牌,這樣貧困戶看著,干活也特別有干勁。”鄒卓泓介紹,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的形式租下貧困戶和村民的土地,優先供給貧困戶務工機會,村民有意向發展葡萄種植的,合作社還免費提供種苗、化肥、技術指導及銷售一條龍服務。
起初,村民大多外出務工賺現錢,擔心投資風險大,再加上一沒資本二沒技術,任由田地撂荒。“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了解到村民的真實想法后,村黨支部就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產業幫扶、貼息貸款政策和葡萄種植的前景,解開農戶觀望、畏難的思想疙瘩。搭棚、修路、通灌溉渠,幫扶完善基礎設施,發動黨員先“摸著石頭過河”示范種植,組織黨員種植戶開展農業技能培訓,邀請“田間專家”到田間地頭現場教學,激發了不少村民種植葡萄的熱情,短短半年全鎮已種植高優葡萄100多畝。
“首年試種為了保養母株,今年產量并不高,明年才能給貧困戶分紅。”但試種成功讓鄒卓泓信心滿滿,下一步,合作社打算擴大種植面積,推廣新品種,打造一個品種口味互補,上市時間互補的葡萄基地,帶動村民增收。
黨員鄒卓泓帶領鄉親共同脫貧致富的故事,是華安以“黨建+產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的鮮活實例。“支部引領,干部帶頭,群眾參與。”今年來,該縣指導各村依托自身優勢,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合作社,讓貧困戶在資金上、技術上“抱團取暖”,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產業脫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切實讓農民受益、農村變樣、農業升級的特色發展路子。
“一次輸血”不如“長期造血”。除高安鎮外,該縣馬坑鄉也投資10萬元扶持茂谷柑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帶動村民發展茂谷柑產業的同時,36戶貧困戶每年可享受7.2萬元入股分紅。沙建鎮則以各村支部為單位,建立“黨支部+黨員致富能人+貧困戶”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帶模式,黨員致富能人幫帶貧困戶共同發展種植紅辣椒、百香果等。“黨建+產業發展”舉措,不僅充分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拓寬了農民群眾增收渠道,更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