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建設永遠在路上——福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召開第五屆四次理事大會
福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第五屆四次理事大會日前在福州市民政局會議室召開。參加會議的有福州市老促會顧問、常務理事、理事,新任縣(市、區)會長、秘書長及各縣(市、區)老區宣傳通訊員60人。市委黨史研究室、市農業局、市老區辦等業務指導單位以及市有關新聞媒體應邀到會。福州市民政局局長郭建國到會指導并做了重要講話。
過去的一年,老促會圍繞弘揚革命老區精神,開展了紅色文化宣傳;深入老區村調查研究,為傳承紅色基因建言獻策;發揮社會力量為老區人民辦實事好事所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被授予“全國先進老區建設促進會”稱號。展望2019年,老促會工作將圍繞三條主線,講好三個故事。三條主線是:宣傳老區、建言獻策、建設好自身隊伍;三個故事是:老區革命故事、老區脫貧攻堅與發展振興故事、老促會故事。重點是加強與《紅土地》刊物的協作,推動革命老區精神宣傳工作;配合市電視臺攝制組完成老區革命史電教片《福州——不忘初心的根》的拍攝;協調推進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編纂工作,按時間節點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開辟倉山區螺洲鎮紅色基因教育新陣地;深入貧困老區調研,為老區鄉村建設建言獻策。這次會議是一次總結大會,動員部署大會,更是一次揚帆再啟航的大會。
(福州市老促會 周閩湘)
武夷山市老促會調研黃墩村紅色文化
近期,武夷山市老促會副會長王國才帶領調研組一行10人前往崇安街道黃墩村調研紅色文化。
調研組在黃墩村書記江永飛的陪同下考察了縣委、縣蘇革命遺址、大塘電站、七仙潭水庫等,王國才指出:“黃墩村是一個紅色文化深厚的老區村,兩次成為縣委、縣蘇的駐地,這在武夷山也不多見。召開過兩次重要的代表大會,王助、曾昭銘等閩北重要革命人物都留下戰斗的足跡。特別是閩北蘇區隸屬中央蘇區管轄時,黃墩村是崇安縣委、縣蘇的駐地,使黃墩村有著‘中央蘇區崇安首府’的美稱。”
調研組還同村兩委進行廣泛的討論,一是深入挖掘革命歷史,豐富紅色文化內涵。二是保護好縣委、縣蘇革命遺址,連同周邊的古民居一起保護。三是修整與坑口村、廓前村、紅園村的石板古道。
(武夷山老促會)
倍感振奮、倍感責任重大!
近日,福建省南平市老區辦組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干部職工紛紛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為進一步推進老區建設、振興鄉村指明了方向。我們倍感振奮、倍感責任重大!我市10個縣(市、區)均屬于原中央蘇區,共有652個老區村,其中老區貧困村有74個,脫貧攻堅任務比較艱巨。作為老區工作者,我們一定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加快南平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大對老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資金,讓更多老區項目在閩北落地,補齊老區發展短板,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動員各方力量關注、參與老區建設,力爭年底前所有老區貧困村全部摘帽。
(福建省南平市老區辦 陳耀明)
龍巖市永定區開展“中華魂——傳承紅色基因”活動
自去年5月份啟動“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以來,區老促會與區關工委等有關部門緊密聯系相互協作開展了多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為把“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活動持續引向深入,區老促會、區關工委、區委老干部局、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學校充分挖掘南溪“紅色小延安”的資源,利用永定客家文化的教育引領性向永定區城關中心小學、岐嶺中心小學五年級312名同學開展了“中華魂——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活動。
活動以研學課程的形式大膽嘗試,創新了活動載體,開辟了戶外親身實踐新平臺,讓同學們對教育活動感受深刻,不僅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了解了永定人民的革命歷史,也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愛鄉情感。
(龍巖市永定區關工委 江珊云)
寧德市研究部署加快老區脫貧攻堅工作
日前,寧德市召開市委常委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究部署加快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會議要求進一步加快老區脫貧攻堅。要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老區人民的親切關懷傳達到最基層,激發老區人民加快脫貧奔小康、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激情;梳理和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扶持老區村脫貧奔小康的政策措施,加大幫扶力度,在資金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加強老區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等各項事業發展,加大老區宣傳力度和紅色資源保護開發,推動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加強生態保護。
(寧德市老區辦)
共憶烽火歲月 緬懷南安先烈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在清明節來臨之際,中共南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聯合南安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南安市新四軍研究會和南安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共憶烽火歲月 緬懷南安先烈》。
系列報道包含《閩南特委書記李剛烈士》《山城村烈士紀念碑》《苦湖突圍戰》《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在上饒集中營犧牲的三名南安籍新四軍烈士》五個專題,展示了革命志士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歷史畫面;謳歌了李剛、郭子仲、張極生、吳來朝、傅瑞源等南安籍革命先烈堅貞不屈、可歌可泣的大無畏革命斗爭精神。
(南安市老促會 葉青)
晉江市再次提高革命“五老”人員及遺偶定期生活補助標準
為落實晉江市革命“五老”人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與晉江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從2019年1月1日起,調整晉江市革命“五老”人員及遺偶定期生活補助標準。新標準以2018年晉江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為參照基數,按確定的比例給予增加。全市53名健在革命“五老”人員及200名革命“五老”遺偶受益,有力保障了革命“五老”人員及遺偶晚年的生活質量。
晉江市革命“五老”人員定期生活補助標準:享受革命“五老”定期生活補助人員,在現行每人每月1874元定期生活補助標準基礎上再增加90元,達到每人每月1964元的新標準,超過省定標準794元,居全省前列。
(晉江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華安舉行“一章程兩條例”知識競賽
不久前,來自各鄉鎮的9個代表隊參加華安縣“一章程兩條例”知識競賽活動。該競賽活動系華安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經過必答題、搶答題等環節,馬坑鄉代表隊獲得一等獎。
此次知識競賽內容出自《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及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內容涉及面廣,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此次競賽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基層黨務干部專業化水平,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同時在全縣興起“大學習”熱潮。
(唐小玲 陳秋萍)
尤溪創立310多個公益崗位助力老貧困戶脫貧
2018年以來,尤溪縣根據農村實際,改變以往“補錢”式的輸血為可再生造血,在就業扶貧上持續發力,創新舉措,出臺了“公益性崗位+老貧困戶”新政策。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精準扶貧,就業先行,做到“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在全縣15個鄉鎮、250個行政村每村設立1個公益性崗位,根據建檔立卡老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和就業能力,全面整合開發創立了公益性的村級道路保潔員、河道保潔員等就業崗位,不僅解決了公共服務供給問題,又幫助了老貧困戶就地就近解決就業問題。
目前,尤溪縣創立的建檔立卡老貧困戶公益性崗位已發放就業專項資金和社保補貼550萬元,其中吸納精準扶貧戶的公益性崗位140多個,發放就業專項資金和社保補助款近250萬元。由于建檔立卡老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有效幫助老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告別貧困。
(林盛)
法治廉政教育“潤物無聲”仙游縣建成11個法治文化公園
為宣傳法律廉政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法治實踐,全縣在鯉城、鯉南、蓋尾、大濟、游洋、書峰等鎮建成了不同規模、將法治廉政內容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的法治文化公園11個,突出運用法治長廊、石刻、宣傳牌、石書、畫卷、條石等景觀形式,圖文并茂地宣傳法律知識和法治理念,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戶外休息學習一體化空間。
如今,這11個法治文化公園,全天候免費開放,集傳統文化、法治文化與園林藝術于一體。每個公園在原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注入法治廉政元素,內設“法治故事長廊”“法言法語”“人物故事”“憲法誓詞”“法律典籍”“法治警示標語”“廉政清風亭”等法治文化景觀點,宣傳內容涵蓋《憲法》、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治國理念、人文道德教育等內容,讓廣大市民在休閑健身的同時,感受到法治廉政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法治觀念,為深入推動“法治仙游”建設增光添彩。
(仙游縣委報道組 陳國孟 顏元昂 邱建軍)
連城縣姑田鎮人大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近期,連城縣姑田鎮人大組織市、縣、鎮三級50多名人大代表,到東華村萬峰巖景區道路兩邊開展義務植樹活動。50多名人大代表共種植了400多棵樹苗,種植的景觀林帶長達兩公里。
(連城縣姑田鎮黨委報道組 周宗勝 華麗玲/攝)
福安市2個老區基點村入選首批“福建省森林村莊”
日前,從福安市林業局綠化辦了解到,省綠化委員會、省林業局聯合命名邵武市大埠崗鎮竹源村等首批200個村莊為“福建省森林村莊”。福安市4個村莊入選,其中老區基點村2個首批“福建省森林村莊”分別是:溪尾鎮仙洋村、潭頭鎮下洋村。
據悉,實施“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開展省級森林村莊建設,是打造生態宜居鄉村、助力美麗新福建建設的重要抓手。2018年,全省各地著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特別是大力開展村莊“四旁”植樹綠化,建成了一批山青水秀、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宜居宜業的森林村莊,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首批獲命名的200個省級森林村莊是這些森林村莊中的典型代表。我省將持續推進森林村莊建設,至2022年,計劃建成省級森林村莊1000個以上。
(福安市老促會)
建寧縣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黨建引領。夯實組織基礎,61個村實現了書記、主任“一肩挑”,比率達66.3%;推廣“跨村聯建”黨建模式,成立聯村黨總支9個。二是產業提升。強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人,申報并獲批省級示范場3家、市級示范場4家,完成家庭農場發展項目建設16個。三是扶貧兜底。以“五抓五送”為載體,推進特色產業整鄉推進、入股分紅、量化折股等長效扶貧模式,制定“1+N”系列扶持政策,2018年安排各級幫扶干部1248人,落實幫扶項目3136個、解決問題2346個。
(建寧縣老區辦朱婷)
上杭縣白砂鎮“黨建+產業”引領鄉村振興
近年來,上杭縣白砂鎮大力推行“黨建+產業”,通過強化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等方式,積極發揮基層黨建的融合、引領、帶動作用,為鄉村振興打通“快車道”。碧沙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整合各項資源,大力推行“黨建+養蜂產業”,著力開展“黨建+黨員示范帶動”,建立紅土先鋒黨員工作室,成立了4支服務隊,協調推進村里的各項事業建設。通過黨員帶頭、致富能人帶動、產業連片、基地帶農戶等模式,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等各項工作開展,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設。
(龍巖市上杭縣委報道組 鄧招福)
漳浦石榴鎮車本村:打造紅色旅游圣地帶領老區人民致富
有著“閩南井岡山”之稱的石榴鎮車本村,過去因為山高路陡、地勢險要,加上交通不便,近乎人跡罕至。這幾年,車本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大紅色旅游開發力度,老區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車本村修繕了不少紅色旅游景點,推出“重走紅軍路”“森林探險家”等旅游線路,激活了這里的鄉村旅游經濟。車本老區村黨支部書記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經濟,打造紅色旅游圣地,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漳浦新聞中心 薛敏靈 陳凌嫻)
漳平市政協開展清明節祭掃活動
清明之際,漳平市政協組織機關干部50多人到龍車開展祭掃“龍車革命紀念碑”活動,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革命紀念碑前,向紀念碑敬獻花籃、鮮花、三鞠躬,寄托無限追思,表達深切緬懷。隨后前往龍車革命紀念館,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大家一邊參觀紀念館,一邊了解艱苦的斗爭歷史,感受那段崢嶸的革命歲月。
龍車村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漳平的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第一次農民武裝暴動、第一支農民武裝隊伍都誕生在這里,老一輩革命家朱德、鄧子恢、譚震林、伍洪祥、魏金水、胡少海等都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
(漳平市政協 陳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