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煒之



2015年,中國首部民族歌劇《白毛女》在全國+幾個城市巡演。當時,恐怕沒有人會想到,正是這次巡演,開啟了中國歌劇發展新的一頁。從2017年開始,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在總結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的基礎上,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組建工程指導委員會。召開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座談會,對列入計劃中的歌劇創作進行重點扶持。
2017年,全國有9部新創劇目進入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持行列。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又遴選出4部新創劇目及3部滾動劇目進行重點扶持。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1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福建大劇院承辦的“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周”在福州舉行。參加展演的正是列入2018年度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持計劃的4部新劇和3部滾動劇目。這7部作品先后在展演周期間亮相,每部作品演出一到兩場。
雖然參加此次展演的劇目數量不算多,但是卻能從中看到當今國內歌劇創作演出的基本概況。
首先是創作選材的多樣性。這次展演周參演的7部劇目,在題材上還是比較豐富的。有革命紅色題材的《松毛嶺之戀》《沂蒙山》,有人文歷史題材的《塵埃落定》,有現實題材的《馬向陽下鄉記》《有愛才有家》,有反映改革開放40年歷程的《命運》《平凡的世界》等。參演劇目選題內容的多樣化,藝術表現的特色化,都給了普通觀眾更多的選擇機會,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審美選擇自己中意的作品進行觀賞。
二是藝術表現的專業性。歌劇是藝術的集大成者,歌劇藝術的表現在專業性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近年來,歌劇演出和創作的熱潮催生了很多新的作品,但是真正具有專業水準的還是少數。參加本次展演周的這7部作品,都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一定的專業水準。特別是很多劇目的演員表現都給人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除了滾動資助的《馬向陽下鄉記》《松毛嶺之戀》《有愛才有家》這3部已經相對成熟完善的作品外,在最新的幾部創作中,很多演員的表現也都令人滿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東歌舞劇院趁著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持的大好機遇,組建專業合唱團,補充隊伍,完善編制,為今后本地歌劇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做法值得很多在硬件上還欠賬的院團學習借鑒。
三是舞臺呈現的完整性。本次展演周中有4部是2018年最新的創作。展演周期間,延續第三屆中國歌劇節的傳統,在每部劇演出后的第二天,召開“一劇一評”研討會,其中針對《命運》《塵埃落定》《沂蒙山》的是驗收工作會,而針對《平凡的世界》的是創作指導工作會。因為《平凡的世界》創作完成時間比較短,而前3部在此次展演之前都已經過幾次論證和修改,也都進行了試演和首演,準備比較充分。4部作品中,《塵埃落定》從各個方面的表現都令人嘉許,得到了專家的一致首肯。《沂蒙山》作為一部根正苗紅的新時代的民族歌劇,基礎不錯,未來可期,此次在二度呈現上也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命運》和《平凡的世界》都是關于改革開放40年歷程的。《命運》是一個新編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取材于文學著作,兩部作品從不同的側重點,反映了如火如荼的40年的變遷。雖然兩部作品都還有很多需要修改打磨之處,但從目前來看也都有了基本的舞臺面貌。
除了展演周上演的7部歌劇作品,2018年,全國各地還有多部歌劇新作推出。比如上海歌劇院的《晨鐘》,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的《畫皮》,福建省歌舞劇院的《與妻書》,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玉堂春》,浙江歌舞劇院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郴州民族歌劇團的《陳家大屋》,衡陽市歌舞劇團的《田壟之上》,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太白雪》等。這些作品和展演周上的歌劇新作一樣,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今中國歌劇創作和演出的發展形態。
整體來看,2018年的原創歌劇作品,在藝術品質上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種改觀與文化和旅游部近兩年大力推動的“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工程。才會有地方政府和各院團對于歌劇創作的高度重視。加之同樣是來自文化和旅游部的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也更加催化了各地政府、院團投入人、財、物搞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畢竟,歌劇的創作和演出如果沒有政策的扶持,沒有各方面足夠的支持和保障,想要最終實現是極其艱難的。
本次展演周選擇在福州舉辦,看中的恐怕正是福州近年來在歌劇事業方面發展的良好態勢。近年來,福建歌舞劇院就創作演出了《松毛嶺之戀》《與妻書》《平凡的世界》等全新的、在業內有一定影響的歌劇作品。與此同時,該院在演出制作西方經典歌劇作品方面也是成果頗豐。經過多年的努力,福州已經培養了不少歌劇愛好者,形成了比較健康的歌劇生態環境。這次展演周期間,很多劇目的上座率都很高,足見福州市民對于歌劇藝術的喜愛。
福州展演周之后,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還將在北京舉辦更大規模的民族歌劇展演。屆時,曾經亮相福州展演周的這些劇目經過新一輪的修改打磨會再次亮相首都。好劇都是磨出來的,經過一輪輪的演出之后,每一部作品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長和完善。
在福州的“一劇一評”工作會上,很多專家提議,希望在扶持和促進民族歌劇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將步子放緩、走穩,力爭精益求精。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喬佩娟也不止一次地指出,希望能夠更加廣泛地關注中國歌劇事業全面發展,不僅對于進入到“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的劇目要關注,對于沒有進入扶持的作品同樣要關心。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歌劇事業有一個整體、穩健的全方位發展,讓中國的歌劇創作生態環境早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