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銀
摘要? ? 枇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樹種,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提高產量是發展壯大山區經濟、實現林業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本文結合生產實踐和田間調查,從立地條件、造林技術、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枇杷生態栽培技術進行系統梳理,明確關鍵技術指標,以期為枇杷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枇杷;生態栽培;優質豐產;安徽桐城
中圖分類號? ? S667.3?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70-03
Abstract? ? Loquat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tree species in China.Improving loquat yield by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chnical measur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economy of mountain area,realiz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orestry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ecolog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loquat from site conditions,afforestation techniques,production management,pest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and defined the key technical indicato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 quality,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loquat.
Key words? ? loquat;ecological cultivation;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Tongcheng Anhui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別山東麓,江淮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圩畈等地貌地形,最高海拔954 m,最低海拔9 m。土壤為黃棕壤和黃紅壤。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5.8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903.34 h,年平均降雨量為1 326.9 mm,年無霜期246 d。桐城市是適宜枇杷大面積栽培并能實現優質豐產的地區。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是常綠小喬木,又稱蘆橘、金丸、蘆枝,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枇杷在深秋養蕾,寒冬開花,陽春結果,初夏果熟,較其他果樹果實上市早。枇杷渾身是寶,其果實含有各種維生素以及鉀、磷、鐵等微量元素,除可鮮食外,還可以釀酒或制成罐頭出售;葉、花可入藥,枇杷葉的有效成分是烏縈酸、黃酮類化合物和苦杏仁苷,具有抗炎止咳、降血糖、抗病毒和抗腫瘤等藥理活性,有十分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僅藥用產值即可達到5.25萬~6.00萬元/hm2 [1],用枇杷葉制成的川貝枇杷膏可清肺熱、降氣化痰;用枇杷花泡茶可治咳嗽,枇杷花還可作為蜜源,枇杷蜜乃是蜜中佳品。
枇杷適應性較廣,在中國絕大部分省份都能栽植,印度、越南、日本等國家也有枇杷大面積種植。枇杷栽培歷史悠久。據考證,在昆明曇華寺蘭茂園中有1株樹齡500多年的枇杷樹,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藥物學家、音韻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蘭茂親手種植[2]。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枇杷在發展山區經濟、興林富民方面作用凸顯,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但由于枇杷種殼厚而堅實,出苗率并不高,實生苗造林5年后才結果,嚴重影響發展速度;如果管護措施不到位,還會嚴重影響產量與質量。本文結合生產實踐和田間調查,從立地條件、精準造林、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枇杷生態栽培技術進行系統研究,以期促進枇杷有序、健康、低碳、優質豐產栽培,進而實現林業精準扶貧。
1? ? 立地條件
適地適樹是林業生產遵循的第一原則,與樹種生物學特性相適宜的生態環境是高效生態栽培的基礎。
1.1? ? 土壤
枇杷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要求不嚴,但要實現優質豐產宜選擇栽培在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尤以土層厚度0.8 m以上、石礫含量不超過20%、孔隙度50%以上、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枇杷生長。
1.2? ? 溫度
枇杷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不耐嚴寒。平均溫度12 ℃以上、寒冬不低于-5 ℃、花期和幼果期溫度保持在0 ℃以上的地區都適宜枇杷生長。氣溫低于-6 ℃時不利于枇杷開花,低于-3 ℃時會對幼果產生凍害;在果實快成熟時,氣溫或地溫持續7~15 d達35 ℃以上,容易產生日灼傷害,營養價值降低。
1.3? ? 坡向與坡度
坡向與太陽輻射強度和日照時數有關,枇杷具有一定的喜光性,應該選擇朝南向或東南向坡地造林。為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桐城市枇杷造林應優先安排在丘陵、平原和圩畈地區,山區造林應選擇25°以下的斜坡或緩坡地。
1.4? ? 海拔
枇杷適宜生長在海拔1 500 m以下、光照充足、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的地區。筆者在桐城市各鎮多年觀察枇杷生長情況發現,生長在海拔500 m以上山區的枇杷開花、結果率高,病蟲害發生較輕。
2? ? 精準造林
2.1? ? 良種配置
目前,枇杷造林大都使用通過省級以上審定或認定的無性系苗木。桐城市枇杷栽培品種多為余灣皇冠、余灣亞紅、陸氏紅花和孫氏大豐,也有引自本省黃山市歙縣的光榮種、大紅袍、朝寶等紅沙枇杷優良栽培品種[3]。
2.2? ? 造林方法
合理的栽植密度是保證幼林豐產和成林高產穩定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時,為了便于發展林下經濟和機械化操作,目前推薦的初植密度為株行距4 m×4 m或4 m×5 m,栽植450~600株/hm2。苗木栽植前30 d挖好定植穴,穴長80 cm、寬80 cm、深60 cm,并施足底肥。按照腐熟糞肥、堆肥和餅肥等有機肥20~30 kg/穴、復合肥2~3 kg/穴與定植穴中挖出的土混合拌勻,按下粗上精分層回填,苗木根部土堆高出四周地面20~40 cm。
2.3? ? 栽植注意事項
在栽植枇杷樹時,要盡量做到不傷害枇杷樹的根系部分。因為根系是樹木存活的關鍵部分,如果在栽植時大面積損傷根系,會導致栽植的枇杷樹因無法吸收土中的水分和營養而枯死。除此之外,在移栽枇杷樹的運輸過程中要注意對枇杷樹保濕,最好是在起苗時留部分土在根系上;枇杷葉大,蒸發量大,栽植時應剪去1/2~2/3葉片[4]并施加生根劑,以利于枇杷樹成活。
3? ? 生產管理
3.1? ? 土壤管理
加強林地土壤管理是保障枇杷生長發育、實現優質豐產的基本措施。林農的經驗是“三分栽七分管”,土壤管理應根據立地條件、樹木年齡和經營方式確定。苗木栽植前3年,主要進行中耕除草,為引導根系逐步向四周和深層生長,墾挖深度應逐年增加。墾復改善了林地的土壤條件,促進了枇杷的生長發育,墾復后枇杷的水平根系較未墾復枇杷平均長2~4倍。
3.2? ? 整形修剪
枇杷樹定植當年,在離地40~50 cm的主干上剪頂定干,第1年選留1個向上生長的粗壯芽頭和3~5個不同側方位的芽頭,培養為中心主干和幾大主枝;采用撐、瓶吊等辦法,加大主枝角度,使其形成第1層枝。同樣方法,第2年培養第2層枝,第3年培養第3層枝,并使3層枝之間比例合理、分布均勻,樹冠高度控制在2.5~3.5 m之間。成林的枇杷園,應該在果實采摘后進行修剪,或者在開春萌芽前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和徒長枝。整形修剪可以調整樹林群體結構,讓樹木合理分配營養物質,并充分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達到多花多果目的。修剪時應該綜合考慮樹齡、樹形和整體林相等因素,調節生長與結果之間的矛盾,更新結果枝群,保留生長枝,進行短截,促進分枝。據試驗,合理修剪后枇杷樹增產40%~50%。
3.3? ? 合理間作
為有效抑制雜灌生長、提高土壤保墑保肥能力、改善林間小氣候、加速苗木生長,幼林地應該合理間種套種,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可以實施林苗套種。間種套種是以短養長、以農促林,可增加林農收入。在選擇間種作物時,要選擇植株矮小、枝葉稀疏、地下根幅小、生長適中、吸能不多的作物或者能提高土壤肥力的豆科植物,切忌選高桿植物和藤本植物。間種的綠肥可選擇紫云英、肥田蘿卜、印度紅豆等,間種的農作物可選擇黃豆、花生、蠶豆、豌豆等[5]。
3.4? ? 科學施肥
在采取綠肥上山以及挖山埋青等有效措施的基礎上,對枇杷林追肥是取得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施肥必須因時因樹制宜,按需搭配。
3.4.1? ? 施肥量和施肥次數。栽培枇杷常用的肥料有腐熟糞肥、餅肥和化肥。幼年枇杷樹要薄肥勤施,全年至少施肥6次,施20%~30%熟糞肥20~30 kg/株或復合肥200~300 g/株。成年結果樹施肥應根據立地條件和樹木生長勢情況安排,全年施肥3次,各地施肥量略有不同,以桐城市唐灣鎮山區十五年生的枇杷林為例,年施用氮150~225 kg/hm2、鉀150~225 kg/hm2、磷75~150 kg/hm2。第1次施肥在2—3月,主要施速效肥料并配施復合肥,為春梢萌發、根系生長提供營養,尤其是減少幼果脫落、保證幼果成熟;第2次施肥在5—6月,主要施速效肥,補充果實生長消耗的營養,恢復樹木生長勢,促進夏梢、根系的生長以及花芽良好分化;第3次施肥在9—10月,主要施有機肥,為開花提供需要的營養、提高植株抵抗病蟲害和寒冬低溫的能力。
3.4.2? ? 施肥方法。施肥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施肥方法的得當與否。由于磷肥移動性差、容易被紅壤固定,故要貼近枇杷根際處施用,以使磷肥被充分吸收利用。枇杷園常用的施肥方法有土壤施肥(環狀施肥、盤狀施肥、放射溝施肥、條狀溝施肥、全園施肥)和葉面噴肥,但是在桐城山區有些坡地水土流失較嚴重、營養元素淋失,而且酸性土壤往往缺磷和鈣,采用一般土壤施肥方式施肥效果不好。下面介紹3種效果很好的施肥方法。
(1)套根施肥。花謝后7 d左右是根系生長吸收期,套根施肥濃度比正常根外追肥的濃度低。操作方法:用規格為10 cm×20 cm的容器袋裝150~200 mL肥料溶液,在枇杷樹冠的滴水線內30~50 cm東、南、西、北處輕挖細挑一束新根較多的須根套裝在肥料容器袋內,并扎緊袋口,防止水分蒸發。這種施肥方法對矯正枇杷缺素癥效果非常好。
(2)輸液施肥。在花芽萌動期,即果實成熟期前1個月,用尿素6 g、磷酸二氫鉀4 g(早春加硼酸4 g和微量三十烷醇,缺鐵時可加硫酸亞鐵3 g)兌水0.5 L,制成肥料溶液。操作方法:參照醫院的輸液原理,吊瓶蓋上插入2個接著膠管的針頭,吊瓶中裝肥料溶液,30~50 cm短膠管是進氣管,60~80 cm長膠管是輸液管,輸液管再接上針頭;然后在枇杷樹距地面20 cm主干處鉆1個深達木質部的孔,把輸液管的針頭插進孔內,將瓶子吊在樹枝上,將肥料溶液輸入樹體。輸液結束后及時取下吊瓶,并對插孔涂抹植物傷口愈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