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板栗是皖南丘陵地區常見的經濟樹種之一,其種仁口感佳、營養價值高,廣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容易出現低產現象,形成低產林分。針對其生產中出現的低產林現象,筆者結合數年的調查研究,分析了板栗低產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低產林的改造措施,以期為板栗豐產穩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板栗;低產;原因;低產林改造
中圖分類號? ? S664.2?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88-02
板栗是一種木本經濟林樹種,在我國的栽培歷史超過了2 000年,適應能力強,比較適合在皖南丘陵地區栽植,其壽命長(可達到200~300年)、種仁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各類維生素以及鈣、鐵等多種礦物質)、經濟效益好、管理容易,適合在光照充足、氣候溫良的酸性、中性或者微堿性土壤中生長,是南方山區發展經濟林常選擇的樹種之一[1]。
寧國市港口鎮位于皖南丘陵地區,為北亞熱帶季風亞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量充足,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分明,發展板栗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板栗已經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林木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寧國板栗產區存在不少低產林,經濟效益低,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積極性,對寧國板栗產業的長期發展不利。為提高板栗產量,增加效益,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板栗低產原因以及低產林改造措施進行了探討。
1? ? 板栗低產林形成原因
1.1? ? 品種良莠不齊
板栗品種不同,其適合生長的區域也有所差異。經過對寧國市各板栗產區的調查發現,板栗低產的原因之一就是品種良莠不齊。目前,大多數板栗園都是由當地自然生長的野生板栗嫁接后再經過種子繁殖逐漸自然成林,后代變異大,缺乏對品種的改良,導致建園早的果園中品種過于繁雜,生育期差別大,增加了授粉、采收等管理的難度,最終形成低產林;而且還有栗農盲目從其他地區引進高產板栗品種,缺乏對其適生范圍的探究,導致引入的高產品種不適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而形成低產林[2]。
1.2? ? 管理粗放
板栗多種植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地上,混雜生長著各類雜灌木,很多由野生板栗嫁接而自然成林的板栗園內配套的護土保水帶不完善,立地條件相對較差,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加上板栗種植戶管理技術水平差,重栽輕管,有的甚至栽植后就靠天收,不進行整地、施肥、修剪等必要的管理,任由其自然生長,造成園內雜木叢生、樹冠過于郁閉、樹形紊亂、坐果率不高且衰老速度快,出現投產遲、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
1.3? ? 病蟲害嚴重
病蟲害會對板栗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因而板栗栽植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即為防治病蟲害。目前,板栗常發的病害有板栗疫病、炭疽病、葉斑病、種仁斑點病、干枯病和腐爛病等,蟲害有栗實象、介殼蟲、菜青蟲、栗大蚜、紅蜘蛛、天牛和栗癭蜂等。其中,以栗實象的危害較重,一般危害率可超過60%。部分農戶缺乏病蟲害防治意識,不能在最佳時間開展防治,形成輕病不防、重病難防的惡性循環[3]。此外,板栗種植區域以山地為主,采收后難以徹底清理板栗園,造成很多病蟲害就地大量殘留,增加了第2年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隨著多年的積累,病蟲害逐年加重,最終重病成災,形成低產林。
1.4? ? 收獲時間過早
板栗的高產優質與收獲時間的科學安排密不可分。一般來說,板栗增產提質較關鍵的時期是采收前10~15 d。因此,板栗不宜過早收獲,以變黃開裂的栗蓬數占總量的15%左右時采收為宜。寧國市山區地形復雜,各地區氣候存在一定差異,板栗的收獲期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為了搶占市場、避免板栗大量上市時價格持續低迷等,在銷售渠道單一的情況下,農戶們普遍提前收獲,以搶占中秋前的市場,導致板栗品質不佳、產量降低。
1.5? ? 立地條件不佳
有的板栗園建園時未科學考察當地的立地條件,存在盲目跟風心理,造成板栗園立地條件不佳,存在肥力水平低、小氣候條件不適合板栗種植等問題;加上造林后農戶施肥、修剪等管理跟不上,最終形成低產林。
2? ? 板栗低產林改造措施
2.1? ? 選擇優良品種,實現良種化
板栗高產優質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是品種優良。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選好品種,實行適地栽植。淘汰低產林內長勢衰弱的板栗樹,選擇豐產穩產性好、商品性狀優良(堅果飽滿、光澤度好)、符合市場需求、抗病蟲害能力強、適合寧國地區自然特點等的早實板栗品種種植,其中以適合短截的品種為佳。建立優良品種采穗園,積極在當地推廣板栗嫁接技術,對于板栗園內的適齡樹,可采取高接換頭的方式,并做好接后管理,促進盡快成林,縮短低產林改造時間。如果板栗園面積較大,可結合需要適當配置一定比例的授粉樹,以降低板栗自花結實率,提高異花授粉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坐果率[4]。
2.2? ? 規范建園,改善立地條件
新建的板栗園,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栽植方式因地形而定。如果山地的坡度小于15°,則采取整梯栽植;如果坡度超過25°,則采取等高線挖魚鱗坑的方式進行造林。適當提高栽植密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強對土壤的施肥改良,適當加厚土壤,為板栗根系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對于原有的適齡板栗園,要按照建園時的要求做樹盤,一般在土壤解凍后開始平整樹盤,并在樹冠下靠近內側的位置挖長1 m、寬0.8 m、深0.4~0.5 m的錐形坑,以更好地蓄水保肥,具體的挖坑數量根據板栗樹冠的大小而定。坑內堆放樹葉、雜草之后覆土,并在此基礎上施氮肥100 g/穴、磷肥30 g/穴、鉀肥5 g/穴,坑內的填土高度以低于地表20 cm左右為宜,以便于夏季儲存雨水。每年秋末冬初時,在樹盤上培20 cm左右厚度的土。
2.3? ? 加強園間管理
板栗樹生長年限長,一般樹冠過大,為了提高產量,可以適當矮化密植。土壤肥力差的地塊,初次栽植密度控制在1 675~2 250株/hm2;土壤肥力好、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塊,初次栽植密度為900~1 500株/hm2。之后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冠越來越大,需要對栽植密度進行控制,最終以林間的密度控制在300~450株/hm2為宜。
板栗為喜光植物,因而對于新建的板栗園,需要從幼樹期加強整形,推行適合在山地應用的開心形樹形,避免樹冠過大、樹體過高;夏季實施矮化栽培管理,為板栗早實豐產打好基礎。對于成年的板栗園,可在林間進行清膛修剪,有效提高林間的通風透光性;并逐年回縮樹冠,進行樹體更新復壯。
2.4? ? 科學防治病蟲害
板栗園內環境復雜,病蟲害防治時單純依靠化學防治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加強冬季管理。每年收獲板栗后及時清理板栗園,將樹上懸掛的枯枝、干枯的空栗蓬等清除干凈,沿著坡按從上往下的順序將板栗園內的枯枝、病蟲果等清理干凈,降低翌年板栗園內的蟲口基數。二是充分利用天敵。保護好林間的有益生物,如捕食性螨類、瓢蟲、蜘蛛等,發揮以蟲治蟲的作用。三是林間散養禽類。在板栗園內適量散養雞、鴨等禽類,一方面其糞便可以為板栗樹提供有機肥,另一方面禽類可以啄食土壤中的害蟲,降低其危害。四是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或者生物制劑進行防治,不僅可以提高板栗品質,而且可以改善低產板栗林的種植效益。
2.5? ? 適時采收
板栗采收時間應根據其生長發育規律而定,適時采收是確保板栗產量及品質的關鍵。寧國板栗收獲時間一般在9月下旬左右,此時栗蓬顏色轉黃,15%左右的栗果開裂。另外,板栗采收時還要采取適當的方法,盡量減少對板栗仁的損傷,最合適的方法是振樹拾栗;但是寧國市栗園多建在山地,林間環境比較復雜,振樹拾栗的方法在實際生產中可行性不強。
3? ? 參考文獻
[1] 葛云軍,童振杰,劉長明,等.板栗低產原因及低產林改造措施[J].上海農業科技,2010(5):96.
[2] 吳崇三.迪慶州板栗低產原因及增產措施初探[J].林業調查規劃,2007,32(2):153-157.
[3] 楊映芬.羅平縣九龍鎮板栗園低產原因與改造對策[J].云南林業,2009(6):63-64.
[4] 劉元香.山地板栗低產林形成原因及改造技術[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5,38(2):48-49.
作者簡介? ?王愛紅(1974-),女,安徽寧國人,林業工程師,從事營林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