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雅 劉 濤 王穎 馬曉霞 徐龍 李東寧 馬建華


摘要? ? 經調查,寧夏灌區甜高粱田間主要蟲害有玉米蚜、禾谷縊管蚜、亞洲玉米螟、雙斑螢葉甲、棉鈴蟲和二斑葉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達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種群數量逐漸降低;禾谷縊管蚜8月中下旬種群數量達到高峰;亞洲玉米螟6月上旬開始出現,7月上旬進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漸降低;雙斑螢葉甲在6月中旬始發,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種群開始消退;棉鈴蟲6月中旬左右(1代幼蟲)達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蟲)出現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種群數量逐漸降低。
關鍵詞? ? 甜高粱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寧夏灌區
中圖分類號? ? S435.14?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96-02
甜高粱是傳統高粱與高丹草雜交的牧草品種,是禾本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產量高、抗逆性強、蛋白質含量與粗纖維含量高、適口性好、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大而被廣泛關注,是一種新興牧草[1-2]。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及對高品質飼料的迫切需求,近幾年全國開始進行大面積的推廣種植甜高粱。
甜高粱的粗蛋白、粗纖維、脂肪、糖分、灰分等品質指標直接影響其營養價值和實際利用價值。甜高粱生育期內發生蟲害不僅會使這些指標降低,還將抑制植株的生長發育[3-4],從而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2017—2018年對寧夏灌區甜高粱蟲害種類及發生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初步掌握寧夏灌區甜高粱田間主要蟲害的種類及發生規律,為防治甜高粱害蟲提供理論依據。
1? ?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 ? 調查地概況
調查地點位于賀蘭山東麓引黃灌區寧夏農墾茂盛草業有限公司農三隊(國家牧草體系鹽池試驗站茂盛草業核心實驗區),海拔1 135 m,年平均氣溫8.5 ℃,年平均降雨量180~200 mm,蒸發量為2 250 mm。晝夜溫差大,有效年積溫3 765 ℃,夏季高溫干旱少雨,農作物生長季在200 d以上。土壤為熟化的淡灰鈣土,主要種植作物是紫花苜蓿及青貯玉米等。
1.2? ? 調查方法
甜高粱出苗后每2 d調查1次,初見蟲害后每7~10 d調查1次,調查采用隨機五點取樣法[5-6],即隨機選擇5個調查點(調查點均勻分布整塊地),每個調查點隨機選擇20株,記錄甜高粱全株主要蟲害的種類及數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甜高粱主要蟲害種類及危害程度
對寧夏灌區甜高粱蟲害種類進行系統調查,其結果見表1。甜高粱蟲害主要有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鈴蟲(Heliothis armigera)、雙斑螢葉甲(Monolepta quadrig-uttata)和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其中,玉米蚜和禾谷縊管蚜的發生最普遍,受害株率在80%以上,盛發期達到100%;亞洲玉米螟主要為害心葉和穗,受害株率為15%~20%,嚴重的達30%以上;棉鈴蟲為害心葉和穗,受害株率為5%~8%;雙斑螢葉甲取食葉肉,殘留葉脈呈現白色不規則斑點,發生較普遍,受害株率為40%~50%,嚴重的達到70%以上;二斑葉螨發生較普遍,導致葉片失綠,受害株率在80%以上。
2.2? ? 甜高粱主要蟲害的發生規律
2.2.1? ? 蚜蟲(玉米蚜和禾谷縊管蚜)。蚜蟲在甜高粱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組織汁液,造成植株營養損失、發育受阻,導致早衰、甚至死亡;蚜蟲的排泄物覆蓋在葉片表面,引起紅葉病的流行[7-8]。蚜蟲在甜高粱抽雄前期,聚集在心葉上繁殖為害;孕穗期,群集于劍葉正反面為害;抽雄期則聚集于雄穗上繁殖為害,抽雄期蚜蟲數量激增,危害程度最嚴重。
通過調查發現,甜高粱田間優勢蚜蟲種群為玉米蚜和禾谷縊管蚜,其種群發生數量及規律如表2和圖1所示。可以看出,甜高粱幼苗期即有玉米蚜發生,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心葉;隨著氣溫的升高,6月中旬種群數量迅速增加達到一個小高峰,7月中旬抽雄期左右種群數量達到最高峰,向中部雌穗及周邊葉片上轉移聚集,表現為葉片表面覆蓋厚厚的蜜蠟,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9-10];7月下旬至8月上旬后種群數量逐漸降低,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中部以上的葉片以及穗部,受蚜蟲危害紅葉病流行。禾谷益管蚜幼苗期至孕穗期前少有發現;7月中下旬抽雄授粉期開始發現,種群數量較少;7月下旬開始大量繁殖,蟲口密度激增,危害加重;8月中下旬種群數量達到高峰,與玉米蚜種群相繼混合發生,危害部位在植株中上部葉片及穗部。禾谷縊管蚜高峰期與玉米蚜相比晚1個月左右。
2.2.2? ? 亞洲玉米螟。亞洲玉米螟以幼蟲為害葉片,主要蛀食嫩葉形成排孔花葉,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在甜高粱幼苗期盛行,危害率達到29%,孕穗期下降到12%,抽雄后危害程度逐漸減輕。由圖2可知,6月上旬亞洲玉米螟開始出現,7月上旬進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漸降低。
2.2.3? ? 雙斑螢葉甲。通過對寧夏灌區雙斑螢葉甲發生情況的調查(圖3),結果表明,雙斑螢葉甲在6月中旬始發,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種群開始消退。主要發生在甜高粱的抽雄至揚花期,以成蟲為害甜高粱幼嫩葉片,使葉片成孔洞或紗網狀,或取食花藥花絲,影響甜高粱揚花和授粉[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