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當年毛主席所說的“人”,是指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當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勞動者的構成已經從體力勞動者演化為體力與腦力相兼有之的全口徑勞動者,于是,就有了人到人才的素質提升。鄉村振興,需要傳統意義上的農村體力勞動者的艱苦奮斗,更需要具有體力與智力兼備的人才,甚至需要體力一般但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更需要既有專業技能又有管理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中國的城鄉差距,從經濟表現上看,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農村所占有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構成生產要素的資源在總量上占有的差距和質量上不均等的差異。經濟規律告訴人們,這三大生產要素天生就有嫌貧愛富的“性格”。在現階段,農村對產業開發的吸引力、聚合力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如果不采取措施改變農村的人才環境,城鄉差距就不可能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有所縮小,控制不好,二者的差距還有可能逐年拉大,這并非危言聳聽。
經濟學的一般規律還告訴人們,資金、技術、人才這三大生產要素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資金跟著技術走,技術追隨人才行。利用這樣的經濟規律反向操作,那就是,只要有了人才,就可以聚合技術;只要取得了技術,就可以聚合資金。所以,人才是“三大要素”的核心。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關鍵是解決好人才問題。如果能找到一條親才、育才、引才、用才和留才的有效途徑,建立起一套尊重知識、善待人才的有效機制,就是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也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按照中央要求,解決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有四項振興計劃。一是農業科技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主要是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面向生物基因組學、土壤污染防控與治理、現代農業機械與裝備等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每年選拔支持100名左右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開展重大科技創新。二是鄉土人才培育計劃。主要是開展鄉土人才示范培訓,實施農村實用人才“職業素質和能力提升計劃”,培養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產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村電商人才,扶持一批農業經理人、經紀人,培養一批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是鄉村財會管理“雙基”提升計劃。主要是以鄉村基礎財務和會計制度建設、基本財會人員選配和專業技術培訓為重點,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財務會計管理水平和開展各種各類基本經濟活動的規范管理能力。四是國家的“三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是每年引導10萬名左右優秀教師、醫生、科技人員、社會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工作或提供服務,每年重點扶持培養1萬名左右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急需緊缺人才。以上這四項是國家層面上的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由于各地的情況不同,因此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在落實國家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同時,在中央人才政策的引導下,抓緊制定本地的鄉村人才振興計劃,并且列為重要議事日程,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國省兩級人才計劃的實施,達到預期目的。
中國農村幅員遼闊,各地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梯度差異較大,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鄉村人才工作應因材施興。但是,解決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也有普惠的“藥方”。那就是,啟用現存的,培養后續的,引進外埠的。所謂啟用現存的,系指慧眼識才,發現本地人才,挖掘本地人才潛能,為鄉賢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讓他們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所謂培養后續的,系指在農村青年中選拔有發展潛力、有前途的人才進行專業培訓,使其具有一技之長或者綜合能力上臺階,實現從農村勞動者到鄉土人才的華麗轉身。所謂引進外埠的,系指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各路人才來本地投資,發展經濟,帶動本鄉村民脫貧致富。實踐經驗證明,這三條人才渠道,在絕大多數鄉村都適用,特別對于貧困落后地區,施行的效果會更明顯。
對于農村人才工作導向,也應該不失時機地進行觀念更新。過去通常固有的人才觀念是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隨著社會的變化和人才流動范疇的逐日拓寬,這樣的人才觀念已經變換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通俗的說,沒有較好的人才待遇,靠感情是留不住人才的;感情處理得再好,如果事業沒有發展前途,也仍然留不住人才。由此可見,情況變了,取舍標準變了,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當應隨之而相應變化。否則,可能落個“空談人才心不隨,望眼欲穿雁南飛”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