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給藥途徑下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差異。方法 1200例喹諾酮類藥物用藥患者, 依據給藥途徑不同分為注射組(623例)和口服組(577例)。注射組患者采取注射方式進行治療, 口服組患者采取口服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結果 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4%, 明顯高于口服組的8.3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為2~5 d, 平均發生時間(3.7±0.6)d;口服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為≤2 d, 平均發生時間(1.2±0.3)d。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平均發生時間明顯長于口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喹諾酮類藥物, 注射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口服用藥, 且發生時間明顯更長, 而在臨床中注射用藥的治療效果明顯更優, 因此, 在臨床實踐當中, 應依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給藥途徑。
【關鍵詞】 喹酮類藥物;給藥途徑;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38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quinolones in differen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LI Hua. Rizhao Wulian County Songbai Town Health Center, Rizhao 26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quinolones in differen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00 patients treated with quinolone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into injection group (623 cases) and oral group (577 cases). Injec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injection, and the oral group was treated by oral administ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occurrence tim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Injec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18.94% than 8.32% in the or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injection group for 2-5 d, with an average time of (3.7±0.6) d, and in oral group ≤2 d, with an average time of (1.2±0.3) d. The average tim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inj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or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quinolone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y inje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time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Clinic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injectable drugs i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erefore the best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Quinolones;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Adverse reactions
喹諾酮類藥物是一種人工化學合成的抗菌藥物, 其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 可有效對抗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支原體、衣原體、厭氧菌等。而伴隨此類藥物的廣泛應用, 也有不少報道表明其對人體存在一定潛在損害, 易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1]。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1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探討不同給藥途徑對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差異的影響, 并提出相應的醫護建議,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1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給藥途徑不同分為注射組(623例)和口服組(577例)。注射組患者中男368例, 女255例;年齡18~80歲, 平均年齡(45.6±
11.5)歲;疾病類型:泌尿感染125例, 消化道感染125例, 呼吸道感染187例, 皮膚與軟組織感染61例, 口腔感染125例。
口服組患者中男340例, 女237例;年齡20~79歲, 平均年齡(45.5±11.4)歲;疾病類型:泌尿感染115例, 消化道感染116例, 呼吸道感染173例, 皮膚與軟組織感染59例, 口腔感染1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 2 方法 注射組患者采取注射方式進行治療, 口服組患者采取口服方式進行治療。對兩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給予對癥治療, 具體如下。①注意用法用量, 減輕胃腸道反應與局部刺激。喹諾酮類藥物用藥產生不良反應的很大一個原因在于藥物的用法與用量。②重視患者個體化差異, 有效處理過敏反應。喹諾酮類藥物極易產生過敏反應, 輕者會發生局部紅腫、四肢瘙癢、全身皮疹等癥狀, 重者會產生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因此, 醫護人員應依患者個體化差異, 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以便更好地處理過敏反應。③加強預見, 防治結合。喹諾酮類藥物的抗菌作用是人們有目共睹, 但其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也備受關注。為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醫護人員應加強預見, 重視對癥處理的同時更要加強預防, 采取防治結合, 盡量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影響。在臨床實踐當中, 醫護人員應保證科學、規范用藥, 保持充分警覺, 同時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加強對新知識的學習, 及時了解新藥的藥性與禁忌。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 并將結果做好詳細登記。其中不良反應包含過敏、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系統以及其他等[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注射組患者中118例發生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4%;口服組患者中48例發生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2%。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口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注射組患者過敏、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口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比較 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為2~5 d, 平均發生時間(3.7±0.6)d;口服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為≤2 d, 平均發生時間(1.2±0.3)d。注射組患者不良反應平均發生時間明顯長于口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些年來, 國內外屢見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 如曲伐沙星會對患者肝功能產生損害、替馬沙星會引起溶血尿毒綜合征、格帕沙星會引發嚴重尖端扭轉型室速致患者死亡、加替沙星會引發心臟功能障礙等。因此, 在臨床當中要加強重視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 包括了解其格禁忌證和適應證、使用方法、使用劑量等, 尤其要重視其給藥途徑[3]。
本院通過對1200例因喹諾酮類藥物用藥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 623例采取注射用藥方式給藥的患者, 其中有118例發生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4%;577例采取口服用藥方式給藥的患者, 其中有48例發生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2%, 注射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口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注射給藥較口服給藥更易產生不良反應。但臨床實踐也表明[4, 5], 相比于口服給藥方式, 注射給藥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也更佳, 這也是臨床多選擇注射給藥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不管是口服給藥還是注射給藥, 患者的不良反應多為過敏, 另有部分患者會發生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不良反應, 且注射組不良反應的平均發生時間(3.7±0.6)d明顯長于口服組的(1.2±0.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實踐當中, 患者的不良反應一方面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 另一方面也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 最終影響治療效果[6-8]。因此, 必須對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 對于喹諾酮類藥物, 注射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口服用藥, 且發生時間明顯更長, 而在臨床中注射用藥的治療效果明顯更優, 因此, 在臨床實踐當中, 應依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給藥途徑。
參考文獻
[1] 鄒濤. 喹諾酮類藥物合理用藥及不良反應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21):163-164.
[2] 徐東旺, 石亮.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病例的回顧報道. 中國處方藥, 2017, 15(2):61-62.
[3] 趙輝. 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聯合用藥和不良反應探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9):139-140.
[4] 黃凰.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病例資料的臨床分析與報告.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0):179-180.
[5] 黃文強.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與合理應用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1):116-117.
[6] 王磊, 周孟春. 不同給藥途徑下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差異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2, 10(10):640.
[7] 葉長東. 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發藥交代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5, 15(59):168-168.
[8] 周興碧. 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及合理用藥對策.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2(28):3138-3140.
[收稿日期: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