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均華
近日,赴東部某省調研,筆者了解到了幾個當前改革發展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1. 有的地方政府在舉債問題上,面臨政績考核與依法依規的兩難選擇
A市去產能和治理環境的任務很重,讓當地干部很頭疼,但不是最頭疼的,最頭疼的是政府債務問題。因為新《預算法》規定,發行政府債券是地方政府唯一合法的舉債形式,其他方法都是違法的。近幾年,通過開前門堵后門,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已經關進了制度的籠子,增長適度,風險可控。但隱性債依然在快速增長,具體包括融資平臺借債、各種政府基金、PPP、政府購買服務等等,債務規模相當大,而且剎不住車。既然隱性債是違法的,為什么還剎不住車呢?因為省、市每年都有經濟指標考核,要求上多少項目,如果完不成,就會被問責,而上項目大多需要借債,而顯性債有嚴格的增量限制,無法滿足需要,只能靠隱性債。于是,有的地方政府面臨兩難選擇:借債會違法,不借債立馬就會被問責,甚至可能被免職。怎么辦?有的地方政府不得已選擇借債,先度過眼前考核這一關,違法的事以后再說。
據了解,這種現象不是A市獨有的,個別地方也存在。顯然,這不是一種正常現象,亟須解決。無論是依法行政的要求,還是徹底剎住地方債無序膨脹的亂象,都要求地方政府嚴格依法行政,讓法治成為政府的唯一遵循。
2. 短期考核與長期轉型的矛盾
A市和B市是去產能和環境治理的重點地區。自2013年以來,大規模去產能和整治散亂污企業,環境質量明顯好轉。長期來看,去產能和環境治理有利于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短期來看,這兩項工作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地區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GDP在地方政績考核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在東部地區仍是主要指標,而且沒有因為去產能和環境治理而有所降低。于是,地方政府面臨雙重壓力,轉型升級雖然能創造新動能,但短時間內難以彌補去掉的舊動能,而又面對上級的嚴格考核,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可能有一些短視行為。因此,建議給這些地區一個轉型升級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降低GDP的考核比重,提高生態環保、民生事業等的比重,以免地方做出短視性行為。
3. 一些干部混編混崗待遇不同,影響工作積極性
在縣級及以下機關中,行政編和事業編人員混編混崗現象普遍存在,有的部門比例很高。某縣行政審批局70個人員中,有34個行政編人員,36個事業編人員,事業編人員是干活的主力,但事業編人員不能享受公車補貼、職級與職務并行改革等政策,造成同樣級別的干部收入差距很大,比如同是副科級干部,事業編比行政編人員一年少一萬多元。這帶來的不公平,影響了事業編人員干事的積極性。
這個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2017年初,筆者赴西北某市調研,當地干部也反映了這個問題,他們建議有關部門正視這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4. 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問題
基層政府部門中,專業技術人員很重要,但相應的編制少,只有等老員工退休了,空出編制來,新員工才能進來,但專業技術崗位需要經驗,新員工需要老師傅傳幫帶,如果老師傅退了,新員工進來也沒人帶了,但老師傅不退,新人沒有編制又不愿意來,造成青黃不接。這個問題也是普遍存在的。建議增加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編制數。
(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