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玩玩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七月,身為河南尹的杜預接了個新活——修訂律法。杜預很高興,“我忍《漢律》很久了!條款瑣碎,內容重復,老百姓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我要這《漢律》有何用!”于是,他給《漢律》做了個減法,條款更精煉不說,篇篇都是大白話。
可問題來了,條款是精練了,但法律這東西容易引起歧義,出現(xiàn)誤會怎么辦?作為學霸,杜預早想到了這一點,他勤勤懇懇地寫了近三千條注解。詳細到什么程度呢?包括某條是什么意思,某條和某條哪里類似,某條和某條不能混用……
當時交通不是特別方便,富平津那一片(今河南孟縣西南、孟津東北)處在黃河中下游,水勢湍急,特別容易翻船,杜預雙眼發(fā)光地說:“我們來修橋吧,這樣就安全了!”大家表示不約,古代圣賢都沒修成的橋你能修?杜預說當然能啊,他親自上陣,測算、設計、施工……一個人就是一個施工隊,順利修好了河陽浮橋。這座橋不僅是當世第一座浮橋,還一直用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間。
杜預不但在兵、法、商、工領域稱霸,還攻略了文科。有段時間,杜預的工作相對清閑,就開始注釋《左傳》。
晉武帝跟他聊天時問:“你總笑這個人愛馬成癖、那個人愛錢成癖,那你自己有什么癖好啊?”杜預眉毛一揚,說:“臣無他癖,唯好《左傳》!”在愛的驅動下,杜預寫了一本《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關于《左傳》的注釋,一直到清代,大家注解《左傳》時還要參考這本書。
公元279年,晉武帝發(fā)動二十多萬兵馬,分六路伐吳。杜預用最少的兵力攻下了東吳的樂鄉(xiāng),破江陵、占荊州,一路直逼東吳首都建鄴。時值夏天,又打了很久的仗,有人說:“我們在東吳人生地不熟的,萬一生病掛了,哭都沒地方哭,要不緩緩吧。”杜預說:“打仗就跟劈竹子似的,劈開幾節(jié)后,刷刷地就順著刀一路到底了。我們贏了這么多次,現(xiàn)在大家都很嗨,一鼓作氣打下去沒問題!”果然,他們接二連三地贏了。
杜預似乎太完美了。有的小伙伴就說,杜預像百度百科里配置周全的人設,帶著遙不可及的冰冷。其實,他并不冰冷。
他一生為家為國,只要對百姓有好處的事,哪怕遭人非議,他都會去做。擔任財政部部長時,他向晉武帝提了很多建議,調整谷價、管理鹽運、制定課稅……有人諷刺他婆婆媽媽,他笑笑而已。
因為知識淵博,經(jīng)常有人向他請教學問,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不藏私。
他不愛爭功搶名。打東吳時,晉武帝讓他在建平這段路上指揮大將王溶的軍事行動。他覺得不太合適——如果王溶攻下建平,便可順流而下,攻入東吳,而那時王濬威名已立,如果接受杜預指揮,人家怎么看王溶?如果王濬打不下建平,杜預也沒理由去指揮他。于是杜預寫信鼓勵王溶說:“你按自己的節(jié)奏去打仗,不必聽我指揮。”后來王溶果然天下聞名,后世都記得他破吳的功績,“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不過人無完人,別看杜預打仗那么厲害,但他連馬都不會騎,射箭也是磕磕絆絆,經(jīng)常失了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