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10114)
陳 翔 (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技術技能中心 410000)
十九大報告中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為“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文化內涵上有高度的獨特性,是主導一個群體文化的核心所在,對于我國實現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更有著關鍵的價值和意義。
湘西藍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湖南西南部各民族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審美與智慧,伴隨時代的發展,藍印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和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大量傳統印染技藝的生存現狀,傳承環境和傳承活動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隨著老一輩知名印染師相繼離世,藍印非遺傳承又后繼乏人,使得這項古老生態的印染技藝面臨失傳,亟待變革性的傳承與創新。
商業產業化發展,湘西交通閉塞等諸多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湘西藍印非遺在當代傳承發展中止步不前,瀕臨消失。我國國務院所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當中指出,對非遺的保護措施主要有:分類建檔,文字、錄音、錄像的形式保存,采取社會和學校教育等途徑傳承。目前,散落在湘西各村鎮的手工作坊多以原生環境再造、還原的形式生存發展。這種逆向發展的方式雖對藍印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一定的作用,然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步伐,無法真正產業化,并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在堅持對藍印非遺保真的前提下,數字化技術的“活態”傳承開始嶄露頭角,以其數字化儲存特色,助力推進非遺可持續性產業化發展。
數字化技術是指基于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技術。非遺數字化就是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技術,將非遺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解決了傳統非遺傳承中口傳心記,師徒、家族式言傳身教,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的原生態性、活化易變、相關文字記錄較少等保護難度大的問題,并打破了工匠技師間固守上一輩傳承經驗,缺乏交流的弊端。數字化技術采集及存儲為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生態循環創造了和諧的物質基礎與社會環境。
湖南地域藍印非遺主要遍布在湘西南地帶的少數民族村落或偏遠鄉鎮,目前主要以訪談錄像、文字記錄、物品收藏等形式進行保護傳承。在參觀非遺傳承中心時,不難發現,過往記載的文字、圖形、錄像信息處于陳舊缺損狀態,而收藏的老物件,隨時間的推移,也難完整呈現昔日風貌。數字化技術采集與存儲為湘西地域藍印紋樣、布匹、染料制作都進行了保真性地存儲,以數據庫、光盤塔、移動硬盤等形式進行信息保存。在保真的同時,不斷完善擴充藍印非遺相關素材的完整性,并利用數字化管理,分門別類,做到數據的統一存儲,靈活檢索,使其不受歲月流逝的侵蝕,以數字的形式永久記載。
藍印非遺傳承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方式和生存環境的變化。受外來染織布料機械加工、市場經濟運作等多重因素困擾,其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均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諸多弊端導致傳承困難,后繼無人。現代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與虛擬現實等數字復原和再現技術以及設備日趨成熟,為藍印非遺傳承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利用交互式虛擬現實及幻影成像技術,可真實還原再現藍印花布制作的整套完整性工藝流程。以影音、交互式數字技術有效普及藍印非遺傳承的制作工藝、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從而簡化傳承的技術難度,提升傳承的時效性。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數字展示,采用巨幕多維投影拼接顯示及交互式幻影成像技術,創建“活態”非遺博物館。以數字化的形式將傳承技藝、文化觀念、傳承機制、材料工藝革新、歷史記憶等信息進行網絡共享,再造藍印非遺的持續性生命力。如創建湘西藍印花布數字博物館,海量收納湖南地域民間物品,掃描入庫,并數字化處理紋樣圖形,編輯整理二維符號數據庫,分類整理顯現其精神內涵。以虛擬現實技術顯現生產流程的形式展現種植蘭草、制作生態顏料、雕刻花板、染色、晾曬的全過程。數字展示、網絡傳播技術將促進世界各地人民加深對我國優秀非遺藝術地深刻認識,從而創造湘西藍印非遺的再生力。
數字化技術從非遺采集、信息存儲、數字管理到產品設計、生產、消費技術提優等全方位滲透,激勵藍印非遺創新式發展。通過對湘西地域藍印非遺數字化處理,運用數字化保護和開發技術,建立藍印數字化信息資源庫,用于相關數字化產品開發,可縮減設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利于相關數字化產品開發,促進消費,進而延展藍印非遺地域文化內涵及其精神內化魅力。
從單純性非遺數字化采集、存儲,汲取營養,實現藍印非遺自身可持續性發展地研究處于生產性保護階段。矢量圖信息采集數據庫地建立,如《鳳凰牡丹》《麒麟送子》《獅子銹珠》《金魚戲蓮》《吉慶有余》《鳳鹿》《鴛鴦戲水》《鹿鶴同春》《蝶戲牡丹》《劉海戲金蟾》等湘西藍印花布中傳統吉祥紋樣的抽象、諧音、比喻及常用符號設計研究,以二維圖形數據的形式存儲,延展民俗文化藝術性,彰顯民間道德行為標準及地域民族文化言行思考等精神內核,對完善國家文化信息建設,彌補湘西一帶藍印非遺民俗文化特色功不可沒。從國家文化戰略角度,提質提優研究藍印非遺精神內化。
藍印非遺以“交互”“動態”的“活態”保護與傳承,數字信息是手段,內容服務才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的及核心。數字化產品研發充當著內容服務的載體。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產品極大促進文化傳播及數字消費。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數字化保護模式、文化和經濟價值傳承模式、文化和經濟價值創新模式、文化和經濟價值實現模式四個模塊的變革和創新,利于傳統藝術文創產業發展。依托數字化技術,設計出品極具湘西民族地域美感的現代文創產品,以文化產業鏈為契機,開拓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生態圈,直接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非遺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具有高時效性、容量大、形式豐富、開放包容性等特征,利于保護國家各民族文化多樣性。湘西藍印非遺如何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森林中,獨樹一幟,兼具地方特色?
擴大湘西藍印非遺藝術的產業品牌影響力。推動湘西南傳統藝術與制造業互動、對接,融合設計創意,以湘西苗族非遺文化特色支撐,創新產業平臺,達成“擴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新文創實業,與江蘇南通、浙江桐鄉、山東蒼山藍印花布藝術共生繁榮發展。以區別于農業主導的縣域經濟產業,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迎來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運用的新局面。
深入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繁榮文藝創作的重要思想,結合國家非遺保護相關政策,借助數字化技術采集、物理及信息存儲、色彩與3D模型復原、場景動畫再現等技術,傳播展示藍印非遺湖南地域的文化空間特色,進而促進藍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從數字化、人類學、民族學視角探索非遺在完善國家文化信息、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潛力因子。以創建區域品牌為動力,促進民族旅游文化產業消費力的同時,與我國其它地方藍印非遺藝術共生發展。求同存異,激勵藍印非遺文化各地域、各民族和諧共生傳承發展的文藝創作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