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王 芳 何祥鵬 杜 凡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637000)
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對川北大木偶的興衰有重大作用,作為有三百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信息爆炸和高速發展的今天,將這項古老的傳統文化保存下去,仍然是值得每個人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8年6月由南充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創辦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學歷教育傳習班。旨在為川北大木偶培養優秀的演員和制作人才。以學院的木偶制作班為例,招生對象雖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但基本是處于興趣愛好的階段,基本未經過專業美術院校的基礎訓練,制作班學生總共18人,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學生僅12周歲,剛剛小學畢業,而最大一個學生已經18周歲,如此大的年齡跨度對教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首先學生的知識文化基礎不一致,在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上會有較大的差距,普遍在家人的呵護下長大,對自我的約束和管理能力比較差,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片空白,除了專業美術能力的培養,也應加強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
盡管學院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用繳納任何費用,學費、雜費、住宿費全免,同時每月有700元生活補助,傳習生三年中職畢業后,發給中專文憑,通過國家考試,錄取進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民族表演藝術專業大專班學習;深入大專班學習期間,同樣享受學費及雜費住宿費全免優惠政策,生活補助每月700元不變;三年大專畢業后,由南充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籌,南充市國有文化院團公司擇優錄取就業,根據相關政策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國家相關福利待遇,在如此大的培養力度,也對他們的未來提供機遇和選擇,但仍有個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也會影響川北木偶制作人整體的美術專業能力培養,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在課堂中傳道授業,也需要對學生循循善誘,付出愛心、耐心、關心,事實證明在這樣的教導下,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2018年2月25日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中演出的熊貓隊長正是由川北大木偶制作團隊打造,熊貓隊長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木偶,而是采用LED串燈、鋁合金管材和碳纖維條構成的改良后的大木偶。傳統的川北大木偶由竹竿和木棒構成,體積龐大且笨重,需要演員通過經年累月的訓練,才能有行云流水的表演效果。在培養制作人才上,其實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的畫室中練習的,缺少在木偶劇院和木偶工作坊的觀摩和操作,難以真正實現從制作班傳習生到木偶劇院制作人的過渡。如何采用更輕更具柔韌性的材料,除鞏固和優化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速寫、手工)外,加強對陶瓷、粘土和塑料等多種材質的研究,認識與學會在大木偶制作中運用材料,有助于培養出優秀的大木偶制作人。
川北大木偶制作班的創建是非遺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川北大木偶市場化的經濟發展要求,培養制作班的學生的造型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川北大木偶的特點是大,但造型不夠精致,我認為川北大木偶木偶的造型改良可以借鑒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木偶,眼睛部分從早期的筆畫眼演化為玻璃眼;毛發部分從傳統的塑膠假發演進為真實的植發;造型俊美化與擬真化,木偶的五官更具特色;雙手從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手指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演進到五只指頭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膠活手;雙腳從不能彎曲的傳統布腿,改良為裝設關節后可以飛踢或跪坐的活腳,可借鑒BJD將木偶的關節處是由球形關節鏈接起來,使得木偶能更生動地展現更豐富的動作和姿態。
川北大木偶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它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了解
川北大木偶的基本構造,以便于在專業美術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學習和訓練,通過對川北大木偶的歷史發展的了解,培養出優秀的木偶制作人就顯得非常具有意義和重要性,因為川北大木偶不僅是南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川北大木偶早年在田間地頭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在成立大木偶劇院后,在舞臺上為觀眾表演。時代的發展,促使大木偶在不斷改良,同時也需要大木偶的傳人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對經典名著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對戲劇知識的掌握,不僅要多了解川劇,對其他的劇種如:京劇、豫劇、粵劇等有所了解,還要多看國外的經典名著,如:簡愛、茶花女、羊脂球等。了解并借鑒其它木偶戲,如:日本凈琉璃、臺灣霹靂布袋戲等。只有不斷的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在制作大木偶時,有獨到的眼光,不會隨波追流,人云亦云,也不會思維僵化,用創新的思維來審視和創造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川北大木偶。
由于2018級木偶制作班學生年齡參差不齊,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不一致,導致在授課時有一定難度,好在學院為他們安排了語文、數學、英語、歷史等課程的學習,課后也能在圖書館借書閱讀,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開展由南職院教師和木偶劇院內部業務骨干的交流活動,實現對川北大木偶制作人才更好地協同培育;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水平,及時高效溝通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實現精品課程的開發;最后明確教育主體在南職院是學生,在木偶劇院是學徒的雙重身份,實現學生學徒的身份界定。培養制作班學生的專業美術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分析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優化美術專業,改進教學方式、梳理教學內容、建立知識框架體系等方面入手,是培養北大木偶制作人的最優路徑。
學校和企業應大力組織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通過舉辦專題講座,與傳習生分享工作經歷與體會,讓制作班傳習生在前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得啟發,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更有使命感,以及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和毅力。也可以通過出國訪問交流來開闊學生眼界,不斷吸收其它國家文化中的精華。聘請和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提供出國訪問交流機會都是為了讓他們成為設計、創造、生產一線的川北大木偶制作人才。
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從本質上提升北大木偶制作班的專業美術能力并將其轉化為職業素質。南充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的模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建設專業學習、生產實踐、崗位實習的服務平臺,推動川北大木偶的傳承和發展。讓傳習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熟悉和掌握川北大木偶制作流程,培養北大木偶制作傳習生的工匠精神。只有在實踐中他們才能體會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驕傲和自豪,了解制作川北大木偶的要求,感受川北大木偶所承載的厚重文化,激發創造川北大木偶的無限熱情,認識他們所作的對全人類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我們教師按照要求對其進行嚴格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美術能力,建立職業歸屬感。
總之,關于“川北大木偶”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是艱巨而偉大的使命,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制作人,是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培養學生專業美術能力的同時,需秉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為制作班學生提供配套齊全的學習環境和與專業對口的實習機會,使學生具備就業能力是高職院校育人的核心任務,并建立一套完備的就業和升學保障機制,為“川北大木偶”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