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波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25)
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是詞史上一篇重要作品,被歷代評論家所稱贊。然而,對這首詞的解讀卻爭議頗大。尤其是對“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的理解,更是眾說紛紜。在做具體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對一處異文做一個說明,即應該是“扇底”還是“扇影”。
唐圭璋編纂的《全宋詞》和張草紉《二晏詞箋注》都作“扇影”。鄙意以為“扇底”更佳。首先,《鷓鴣天》的這兩句應該是對仗的。晏幾道另外幾首《鷓鴣天》于此處無不對仗工整。從對仗角度來說,“扇底”要更好。再者,從詞的語義角度來說,“影”說明揮扇的速度較快,從而留下扇的殘影。而從這兩句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歌女應該是漸漸疲憊,揮扇的速度也逐漸放緩,這便與“影”字不合了。最后,扇子本身的作用就是生風,風從扇底出則自然流暢,不言出自“扇底”而曰“扇影”,就比較“隔”了。這種煉詞的現象到北宋后期才出現,而晏幾道用詞用語質樸自然,明白曉暢,似乎不應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我認為此處應是“扇底”。
要準確理解這一句的含義,就必須對“風”作出解釋。學術界大致有三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風”作“歌聲”解。沈祖棻在《宋詞賞析》中提出:“這個‘風’字,并非真風,而只是指悠揚宛轉的歌聲在其中回蕩的空氣……唱時有時以扇掩口,其聲發于扇底。總起來,就是‘歌盡桃花扇底風’。”盡管這種觀點比較有新意,但卻失之牽強。何以歌聲出自扇底?如按沈先生的觀點,就是歌唱時“有時以扇掩口,其聲發于扇底”,有猜謎的味道。而且在前面講的是風即空氣,將“風”和“歌聲”分別開來,但是到了后面就直接用“風”指代“歌聲”了。
第二種觀點認為“風”即“歌曲”。如胡乃長《“歌盡桃花扇底風”新解》:“風即歌曲之雅稱。依此解,則‘桃花’為歌曲之名。特指為‘風’、‘雅’、‘頌’之風……依此,‘歌盡桃花扇底風’,意即為唱完了歌扇曲目上最后一首名為桃花的歌曲。”然而這種解釋也有問題。首先是認為“風”是《國風》之“風”,亦即“風、雅、頌”之“風”。《國風》是各地的民歌,是詩與音樂的結合形式,這里將“風”直接作為“歌曲”解釋,是有問題的。《國風》之“風”是高雅的,將其與通俗樂曲作比似乎顯得不倫不類。再者,就是認為“桃花”是一首歌曲的名稱。如果“桃花”是歌曲名,那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就無法解釋。這樣的話只需要說“歌盡扇底風”就可以了,為什么把“桃花”這首歌曲單獨拿出來說?如若按作者所說“桃花”是扇子上最后一首,則實屬推測。此外尚有一個問題,即此聯是對仗句,作者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桃花若為歌名,則與‘歌盡桃花’相對應的上聯‘舞低楊柳樓心月’之‘楊柳’,則應當為舞名”。如果說舞者所舞確為“楊柳”,然而歌舞的時間是很長的,只表演這一種舞蹈似乎說不過去。此外,“舞低楊柳樓心月”句有異文,據《二晏詞箋注》:“毛本、《歷代詩余》、晏本、王本作‘楊葉樓心’。”如果說“楊柳”是舞名,那這里的“楊葉”又如何解釋?從這處異文來看,“楊柳”似應是指作為植物的楊柳,而非他物。因此,所對應的“桃花”也不是什么歌曲的名稱,而是確為扇子上所畫的桃花。但是這里的桃花不僅僅是指扇上所畫的內容,而且還可以給我們豐富的聯想。《詩經·桃夭》用桃花來形容女性面貌之美,后來便常以“桃花面”描寫美女,如韋莊之《女冠子》。由于歌女演唱時以扇遮面,所以扇上所畫的桃花就與歌女之面目融為一體,因此“桃花”也暗喻歌女的美貌。
第三種觀點認為“風”就是自然界的風。胡云翼在《宋詞選》中稱:“桃花扇,歌舞時用的扇子,這里不說歌扇揮舞不停,而說風盡,也就是表明唱得回數太多了。”“歌扇揮舞不停”似乎不應該是“風盡”,這里的說法是矛盾的。許興寶《“歌盡桃花扇底風”新釋》則別出心裁,認為“桃花扇的執主就該是聽眾,而非歌者”,而聽眾持扇就起到點歌和納涼的作用。因此對這一句的解釋就成了:“歌聲引發的流風致使聽眾手中持有的桃花歌扇停止搖動……因為歌者唱歌引發的涼風之感已超過了搖扇發出的涼風之感……寫出了歌者美妙歌聲達到了清涼的境界。”這種誤讀就在于忽略了整首詞的情感氛圍。上片所寫并非尋歡作樂,而是離別之景。這里所體現出的應該是戀人即將分別時的傷感,在這種情境下詞人居然會邊搖扇納涼邊欣賞美妙的歌喉,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除歌扇可生出風外,歌舞絕妙時也可生出‘風’的感受。”將“風”同時認為是跳舞時所帶動的風,問題就在于一味引申而忽略了文本內容。詞人說的是“扇底風”,既然作者認為扇子都不在舞者手中,那這里的“風”與“扇”又有何關系?總之,這些解釋不但沒有完美解答我們的疑惑,反而使問題復雜化了。
如果要準確解釋這一句的內容是不能忽略上一句的內容的。我們在做出分析之前先來看看對“舞低楊柳樓心月”的不同解釋。首先是對“楊柳”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楊柳”為舞蹈名,已見前述。另一種則認為就是現實中的楊柳樹。但是第二種解釋下依然有不同的解讀。胡云翼《宋詞選》:“描繪徹夜不停的狂歌艷舞。月亮本來是掛在柳梢上照徹樓中的,這里不說月亮低沉下去,而說‘舞低’,便指明是歡樂把夜晚消磨了。”這里將“楊柳樓心月”解釋為掛在柳梢上的月亮。這一觀點被多數人所認可。另一種觀點認為,“楊柳”是來寫“樓”的,許金華提出:“‘楊柳樓’與‘桃花扇’相對,乃指楊柳掩映下的樓臺。”如果按照對仗的工整來說,自然是第二種解釋更好。但是,我認為在解釋的時候不必過于拘泥,既然樓臺在楊柳掩映之下,那么照著樓臺的月亮又何嘗不是在柳間?這兩種解釋盡管有細微差別,但并不妨礙對詞的具體意境的理解。
對“舞低楊柳樓心月”這一整句的解讀也有不同見解。唐圭璋《唐宋詞選注》:“描寫舞腰愈彎愈低,使她感到掛在柳梢、照到樓中的月兒也在隨著下沉。”這一解讀的問題在于感受對象的倒置。舞腰彎底會感到月在下沉是不符合常理的。這種感覺的產生不是由舞者所感到的,而應該是由觀眾所體會到的。許金華則認為:“作者把她想象成似乎是歌舞將月亮慢慢地‘舞低’的,而不是她自身自然地下落,從而突出了歌舞力度之強和歷時之長。”這種解讀相對而言是比較貼合詞意的,但是作者似乎過于拘泥于“舞低”二字,從而認為是舞蹈使月下沉而不是“自身自然地下落”,這里的因果關系就被強行關聯了。舞蹈和月落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是說舞蹈時間之久,而這個時間之久正是通過月落來體現的。這句似應理解為“她不斷地起舞,連綠楊掩映下的樓臺中心的月兒也漸漸沉落下去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對這兩句的理解。之所以會產生各種解讀就是沒有將這兩句作為互文來分析。前人一向把兩句分開來解讀,認為舞蹈使月亮沉落,歌聲將風用盡,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從這兩句來看,都是寫歷經時間之久。上句通過月亮的下落點明時間過了很久;下句寫由于疲勞而揮動扇子變慢,似乎風盡了一般,也是形容時間之久。其次,唱歌和跳舞應該是同時進行的。如果是先跳舞跳到很晚,然后唱歌又唱到很晚,這是不合情理的。反之亦然。所以,這兩句應該合起來解釋。既然女主人公是邊唱邊跳的,所以她的桃花扇在跳舞時必然也是拿在手上的。由于起舞所以會不斷地揮扇,所以扇底生風也就不奇怪了。因此這里的“風”就是指由于跳舞時揮舞扇子而產生的自然之風。這兩句便可以解釋為:“她不斷地邊唱邊跳,直到楊柳掩映下的樓臺中心的月亮慢慢地低落下去,跳舞時所揮動的繪有桃花的歌扇也由于疲倦而逐漸慢下來,扇底之風似乎也消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