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蘭思嘉 (山東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266590)
書籍是思想的物質載體,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是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有助于提升人們精神生活的質量。書籍裝幀設計不論是對于書籍本身,還是讀者群體來說,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存在。在如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變得富裕,商品經濟尤其發達,而書籍的商品化特性則使它處在了更加舉足輕重的地位上。精美或有趣的書籍裝幀設計能夠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這有助于提升圖書的營銷效果。然而,書籍的本質作用還是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也就要求在書籍裝幀設計上不能為了拉動銷售而過多的強調廣告性,一味地追求艷麗花哨的感官刺激,而更應該重視體現書籍本身的文化內涵,在追求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書籍的性質、閱讀對象等。
書籍裝幀設計指的是對書的內在結構和外在形象進行設計和制作,但也并不僅僅只限于此,好的書籍裝幀設計還要將書籍的文化內涵等更深層次的內容體現出來。它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對于書籍市場的經濟效益有著積極的影響。
現如今,網絡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并且信息傳輸的功能和傳播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經濟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信息獲取的便利使得大眾的視覺消費與視覺審美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在網絡媒介的作用下,書籍的信息可以更便于查詢和分享,線上銷售也使得書籍的購買更加便利、選擇更加廣泛,擴大了書籍的銷售市場。設計師們也能更加廣泛和便捷的獲取知識與靈感,積極探索不同的閱讀形式、及時獲得反饋,設計出能夠讓消費者更加滿意的書籍。可以說網絡的出現促進了書籍設計活動和藝術設計整體大環境的發展。
數字技術的光速發展,為書籍裝幀設計帶來了歷史性的轉變和革命性的變化。數字技術時代的到來,給時間和空間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性,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享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隨著數字技術和多媒體軟件的出現,藝術設計活動逐漸轉移到了數字計算機平臺。自從人們開始以數字計算機平臺為載體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后,可以說是徹底的開啟了藝術設計的新時代。計算機強大高速的運算能力和圖像處理技術方便了設計活動的展開,加快了設計活動的速度,還能夠用過專業軟件繪制出傳統技術無法實現的場景,使得設計師們很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不再被技術束縛,存在被實現的可能性,使得設計師能夠創作出越來越多更高水平的作品。它既能做到對傳統藝術形態的繼承,又能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全新的藝術形態,各種藝術形態相互融合,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就這樣誕生了。
一種新技術的產生往往會導致一種新藝術形態的誕生,技術能加快所設計活動前進的步伐,而藝術能夠辨明是設計活動前進的方向。這么來說,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其實就是科學與人文的辯證統一。技術是可以成就藝術的。數字技術使得現代平面設計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審美維度,使得數量更多、品質更優秀的藝術形態被不斷地呈現出來。現代書籍裝幀設計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它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撐,因此它必須吸收、借鑒和結合數字技術的優點,將數字技術的優點作為藝術設計的手段,不斷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來設計出更多更高水平的裝幀藝術作品。
而數字媒體技術這些年來也是飛速發展,各類新興電子設備層出不窮,像是移動智能終端和專業電子閱讀器等等,都能為人們提供電子閱讀服務。受這些數字化媒介的影響,各種電子書籍設計的創新思想隨之出現,并且促使書籍裝幀設計由固定形式的平面設計發展成為了互動形式的可變設計。
總之,新技術的引入可以說是對書籍裝幀設計的觀念、手段、風格和形態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它為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促進了書籍裝幀設計以及文化傳播事業的發展。
光速信息的多媒體傳播時代已經來臨,各種新技術的發展目不暇接、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愈加方便快速起來,經濟水平也達到一定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新階段,而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也卻沒變,依然是人民的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包豪斯也提出過,設計為人民這一觀點。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已經步入新時代,不論是印刷裝訂工藝和材料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書籍裝幀設計的生存和發展,都要求設計師們以新時代背景下的設計需求為基礎進行創新探索和研究,突破書籍的傳統固有形態,來尋求更加廣大的市場。
數字媒體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讓一部分人的書籍閱讀方式逐步從傳統紙質書閱讀轉變為數字閱讀,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種新型書籍形態——電子書。電子書的一般載體是個人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和專業電子閱讀器。電子書基于數字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而快速發展,并融合了它們的特點,如交互性、海量性、共享性、超文本、個性化、社群化。
電子書優于紙質書的長處在于它的載體是移動通信終端,這是一種極其方便的書籍形態,購買方便,便攜,宜收納保存,價格也因為舍去裝訂、運輸和銷售的成本而變得十分低廉,它還實現了碎片化閱讀,可以再任意一個聯網設備上在同一賬號下進行閱讀進度共享,它幫助人們利用所有想要閱讀的瞬間,它實惠而便捷。它的傳播媒體是信息飛速傳播的網絡,載體是擁有強大計算功能的數字媒體,這就使它具備了互動性。不論是與天涯若比鄰的網友們,還是與智能數據程序,它都能建立起聯系,互動性可以說是提升電子書閱讀價值重要手段,它能帶來更加完美的閱讀體驗。電子書具有聽書朗讀的功能,它對特殊群體的閱讀需求進行關照,它為不方便進行閱讀動作的人群節省了時間,它降低了盲人閱讀和學習的困難度,它還能基于大數據為人們推薦私人書單,這都是它具有人性化設計的體現。如此可見,在書籍領域里,電子書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和商業潛能,但同時也沖擊著傳統書籍的銷售市場,它推動著書籍裝幀設計數字化創新的發展,但同時也威脅著傳統紙質書籍的發展和存續。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大部分的電子書設計還是只停留在對于傳統紙質書的復制,只是把文字從紙面上搬進了屏幕里,這相當于只是把電子書當做了傳統紙質書的一個數字化版本,并沒有完全發揮出它基于數字媒體設備所能呈現的全部優勢。在這一方面設計師們還需要深化研究,繼續探索。
概念書基于傳統書籍形態,但同時也在書籍傳播形態上做出了大膽創新,是一種新形態書籍,旨在尋求探索各種創新書籍設計語言的可能性。根植于內容卻又在表現上另辟蹊徑。是以創新的角度和理念去表現形態,從而概括事物的本質和內涵。由于技術、成本、制作工藝和受眾群體等等眾多現實條件的限制,概念書不能大規模生產,接受度不高也無法在大多數人群中普及,但它們為未來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概念書走在時代藝術的前沿,雖然有時它的審美甚至完全不被主流媒體所認可,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獨創性還是我們必須認可的。概念設計所表達出來的新思維和新理念設計思想絕對是中國新時代書裝設計所需要攝取的養料。它使書籍裝幀設計不再僅僅被局限于商業營銷體系里,而是作為一個理性的、學術的藝術研究,使用創造性的設計語言去表達書籍的內涵,突出了藝術設計的獨特魅力和具體價值。與此同時,它依舊是傳遞信息的書,但也脫離了傳統的固有形態,成為了一種藝術品。它可以是任何形狀、任何材質、任何表現形式,它可以是布織的、泥土的、金屬的、木頭的、塑料的,也可以是立體的、空間的、動態的、奇形怪狀的,只要設計師想得到。它能帶來形態與以往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效果和美學體驗。這無形中就推動了設計師們更加努力地對書籍形態結構、材料、印刷工藝甚至是功能、信息、存在形式和閱讀方式進行無限的嘗試和探索,研究人們對于書籍的藝術審美、閱讀習慣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對于從而尋找到未來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方向和出路。概念書設計是一項探索和創新各種可能性的活動,對于書籍裝幀設計具有導向作用,它的存在是必然也是必須的,也是需要被更多人所重視起來的。
雖然紙質書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是新形態了,但是對于紙質書,我還是有想要強調的一點。其實這些年大家也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紙質書究竟會不會被電子書所替代。因為對于紙質書來說,電子書可以說是非常方便了,它的這些優點上文也是有提到過的。這么一做對比,紙質書的繼續存在與競爭能力真的受到過很多質疑。
關于這個問題我在2015年曾經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當時還是有很多人選擇繼續閱讀紙質書,因為更喜歡紙質書的質感和味道,還喜歡聽翻動書頁的聲音,覺得閱讀紙質書要比閱讀電子書更加有儀式感,而且有些人還十分喜歡收藏,喜歡的書不管是不是已經通過別的渠道看過了,一定要買一本放在書架上,有些是喜歡收集書籍漂亮的封面或精美的工藝。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提到日本著名的書籍設計藝術家杉浦康平先生所提出的“五感說”。他認為如果世界上存有最完美的書籍形態,那應該是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的。而呂敬人先生也提出過書籍裝幀設計互動性的重要之處,那就是要讓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書籍互動。捧起一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顆粒、順滑、柔軟或硬挺,這是觸感;翻開一本書,是紙和墨的氣息與沙沙的翻書聲,這是嗅覺與聽覺;閱讀一本書,視線在字里行間翻飛,看到興起時激動的分泌出唾液,從而品味到書籍帶來的味道,這是視覺與味覺。五位一體,形成了讀者對于書籍的全部感受。這是電子書在當下技術上還無法為讀者帶來的感受,紙質書還是不可被替代的。
所以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紙質書在市場依然存在競爭力,其裝幀設計也仍應該結合并發展新材料新工藝與新技術的優點,朝著更高的藝術觀賞層面發展。
總之,在我國新時代科技、文化和藝術背景下的書籍裝幀設計,要更加努力地不斷探索創新發展,突破傳統設計思想的束縛,將美學藝術與新工藝新技術相結合,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書籍發展狀態和藝術效果,創造出更加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書籍新形態,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為書籍設計的深入研究創造更加優渥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