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沁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225000)
柏 洋 (揚州德道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 225000)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強調,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為了留住綠水青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城市開始建設生態化的濕地公園,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出現了城市內澇、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北京、武漢、南京等地“城市看海”的現象頻頻發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因此,建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濕地公園,對改善水質、美化水邊環境,提升城市整體景觀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明確定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緩解城市排水壓力和徑流污染,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總體來說,“海綿城市”的理念是順應自然,讓城市更加彈性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降低對水文循環和水生態的影響。
1.水安全嚴峻
由于城市部分自然水系、調蓄水體空間被違章建筑、道路等擠占,原先脈狀分布的河叉、溪溝等被填埋、硬化渠化,河流被截彎取直,導致河流原有的防洪規劃面積和深度減少,河道行洪能力減弱。當城市遭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時,短歷時降雨強度大,易出現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
2.水環境退化
由于城市居民生產生活行為,城市河流湖泊水質較差,老城區絕大部分是雨污合流制,暴雨天氣污水直排入河,加之如果在平原地區,水體流動性差,污染物容易積累,不易擴散,形成水體污染。此外,雨水徑流在匯流的過程中沖刷、裹挾了來自大氣以及屋面、小區路面、綠地和道路路面等不同城市下墊面上累積的大量污染物,使得其污染程度不斷加劇。最終匯入濕地公園的水質情況不容樂觀。
3.水生態脆弱
以往的河道整治、公園景觀水體中很少注重生態保護,大多采用了傳統的混凝土或砌塊石護坡,導致濱岸帶水生及濕生動植物生存條件差、難以棲息,加劇了水體自然凈化能力降低和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系統脆弱。
4.水文化缺失
水文化積淀著人水和諧的價值理念,城市因水而生、因水繁榮,然而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水的實用功能而忽略了水文化的挖掘,出現了水文化斷層現象。海綿城市的建設與水文化的傳承是相輔相成的,利用城市濕地公園深度挖掘城市水文化,融海綿設施科普、濕地生境體驗于景觀設計之中,將其作為城市水文化的傳承平臺。
“海綿城市”理念是國外城市雨水管理的中國化表達,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已實施多年,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例如新西蘭奧克蘭水健康雨水管理已經通過濕地系統實現保護河道的生態緩排措施和提供調蓄實現洪水管控等。因此,通過建設蓄水、凈水的城市濕地公園,有助于長期有效凈化城市水質、減少雨水徑流污染、提高城市綠地面積,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濕地作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湖泊和海洋)之間的特有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廣義上的濕地可分為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河流濕地以及人工濕地。而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主要以人工濕地為主,人工濕地又分為表流濕地、垂直潛流濕地及水平潛流濕地等。
濕地作為大自然中自凈能力極強的一種生態系統,它可以將污濁的泥水化作涓涓細流。在城市中,初期雨水往往攜帶大量污染物質,如直接排入水體,則會嚴重影響河湖水體的水環境質量。而人工濕地作為一種高效、生態的雨水調蓄及處理裝置,可以將大量固體有機物雜質沉積在濕地中,并完成自凈功能。同時,人工濕地可將地表水進行儲存,并通過下滲作用增加土壤含水量,補給地下水,恢復水循環;對洪峰流量和徑流總量的有效緩解相比以往的剛性排放,顯得更加生態有效;對于儲存的雨水可一定程度減少綠地的澆灌用水量,有效節約寶貴的水資源。
濕地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通常會將表流濕地、垂直潛流濕地及水平潛流濕地進行有機高效結合,充分利用景觀微地形設計,結合周邊水體水質特點,設計梯田濕地、疊水濕地等綜合性人工濕地。為去除受污染水體中的氮、磷、氨氮等污染物,首先通過小于0.5m深的表流濕地,再平行通過0.5m-1.0m坑塘濕地,最終縱向通過小于0.5m深的上行濕地,進行水質凈化。對于上游水體水質較差的濕地公園,可在人工濕地中增加生物填料,將微生物固定在水底,在指定區域發揮微生物凈化水體的最佳效率。同時,可通過源頭活水、局部打開島鏈、增加推流富氧機等方式,增加水體流動性,變死水為活水,加快水體向有益型微生物群落轉變,改善水質。
根據當地氣候和地形特點,在濕地單元內部對適應不同水深的植物進行立體布置,對適應同一水深范圍的不同品種植物采用各自成片、相互交錯的種植方式。淺水區全部種植挺水植物,在凈水要求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景觀價值的植物,營造多層次生態景觀,主要種植蘆葦、香蒲、蘆竹、再力花等。深水區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濕地生態系統,參照當地優勢植物品種與植物特性進行配置,選擇沉水植物苦草、黑藻等。同時,在梯田濕地、疊水濕地單元中建設親水平臺,向游人展示豐富的水生植物景觀效果。
現狀城市河道駁岸多為硬質化駁岸,缺少水生植物,不僅沿岸景觀單調乏味,而且雨水徑流污染沒有任何滯留直接進入水體。在濕地公園的駁岸設計中,可采用具有緩沖、吸附、攔截和水土保持的植被緩沖帶生態駁岸,植被緩沖帶可以選用以鄉土植物為主的草本、灌木和喬木組團栽種,草本以根莖發達的狗牙根和矮生百慕大為主,用以護坡保持水土,灌木以紅葉石楠、灑金桃葉珊瑚、海桐、毛鵑等常綠灌木為主。如因為地形條件限制,則無條件采用生態緩坡的垂直硬質駁岸可增設種植槽,種植挺水植物,對硬質駁岸進行綠化美化處理。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曲徑通幽,花盡花開,景觀步道作為連接、融合、承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紐帶,通過其蜿蜒曲折帶來的景觀位移變化,給游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
景觀步道作為空間界定、轉換、啟合的視覺分界線,因此在鋪裝材料及形式的選取十分考究,其常用材質有青石板、花崗石、小青磚、木板等。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透水鋪裝逐漸受到推崇。透水鋪裝為孔隙率較高、透水性較好的材料,它可以使雨水下滲,并將其部分儲存,實現洪峰流量的減少以及綜合徑流系數的降低。景觀設計中,園林鋪裝中的鵝卵石、碎石鋪裝、嵌草磚等也屬于透水鋪裝的一種。
景觀步道中兩側的上部視覺空間以植物作為的主體部分,根據地質、氣候及季節,利用其的不同特性和空間結構變化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可動可靜,時而明快,時而靜謐。步道兩側的下部視覺空間,可于兩側加以“生態植草溝”,對雨水進行收集、調蓄、轉輸、凈化、排放。同時加以燈具、座椅、雕塑、小品等附屬設施,調節視線的變化,產生空間層次的錯落感,達到“移步異景”的效果。
濕地公園不僅是市民休閑娛樂的觀光公園,也是宣傳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和科普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媒介,在濕地、駁岸、景觀植物周邊采用不同的景觀小品設計,穿插介紹濕地的歷史地理變遷、演繹濕地形成過程,并利用科普標志牌介紹濕地公園設計的環保理念以及公園中常見的動植物,包括棲息鳥類、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水生植物等,集娛樂與科普為一體,使城市濕地公園切實成為城市水文化的傳承平臺。
城市濕地公園同時兼具生態修復、蓄水凈水、游憩休閑、科普教育等功能與價值,維護管理好城市濕地對于保護城市生態、打造“海綿城市”濕地公園科普示范有著重要意義。濕地公園的后期維護管理不善將會導致濕地物種多樣性減退,凈水功能減弱,出水水質惡化,不僅達不到城市環境美化和蓄水凈水功能,更有可能成為城市黑臭水體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因此,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濕地進行定期的維護檢查。
1.及時修剪植被緩沖帶、植草溝及人工濕地中植物、清除雜草,并清理導致過水不暢的垃圾與沉積物,保證海綿設施達到預期的蓄水、凈水效果。
2.定期巡查植被緩沖帶、植草溝等邊坡是否出現坍塌現象。
3.需要做好濕地植物的護理工作,每年收割大型水生植物,應對不同的氣候采取不同的養護措施。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設計城市濕地公園,結合了生態、景觀和低影響開發等設計理論,建設包含人工濕地、植被緩沖帶、生態植草溝等“海綿城市”技術措施,具有生態修復、凈化水質、科普傳播、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由于我國“海綿城市”技術措施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各個試點城市的效果也大相徑庭,而形成“園在城中”的公園城市又成為許多城市追求的格局,因此如何將“海綿城市”的理念成功融入到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中是未來設計的關鍵,除了借鑒國外建成的優秀案例,還要結合中國國情,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亮點,使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可以真正做到生態化、景觀化及可持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