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廣東省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 527300)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意大利)的代表作品,約作于1485年,木板蛋彩畫,尺寸為172.5×278.5㎝,目前藏于烏菲齊美術館。幾百年來該幅畫作一直受到人們由衷的贊嘆。該幅作品也一直為筆者所喜愛。筆者廣泛查閱了有關該幅名作的鑒賞分析文章,認可某些觀點,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個人不成熟的思考或看法。筆者認為,賞析一幅名畫,不僅要分析其情景和意境、表現形式和手段等,還應深入了解畫家創作時的時代文化背景、心理或思想狀態等,只有如此,才能更準確把握畫家的創作意圖、作品努力要表達的主旨思想。
15世紀末有代表性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藝術家波提切利,住在佛羅倫薩。在15世紀,佛羅倫薩工商業日趨繁榮,是意大利文化最發達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文藝主顧是市民階級,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個市民階級恰是佛羅倫薩新興力量資產階級的前身。由于意大利貴族與教皇勢力強大,導致在文藝上與新興的市民階級產生了必然的矛盾。伴隨著波提切利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他發現在佛羅倫薩這個城市的共和國政治權利慢慢的在美帝齊家族(銀行業巨型寡頭)集中。
1475年前后,波提切利得到了勞倫佐、美帝齊家族的寵愛,接觸到了一些宮廷貴族的范疇,其藝術逐漸留下宮廷貴族文化的印記。可他又是著名的敢于表現世俗生活的現實主義僧侶畫家腓力波·利比的學生。腓力波·利比去世以后,畫家波提切利開始瘋狂崇拜更為激進的佛羅倫薩左翼畫家安·波拉約羅和委羅基奧的藝術。作為佛羅倫薩最后一位大師,波提切利的藝術思想充滿著矛盾,集中體現于波提切利藝術思想中現實主義和宮廷貴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上。
《維納斯的誕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必然產物。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文藝復興時期一直試圖擺脫禁欲主義的束縛,“克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的抽象化、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傾向,以人為中心,恢復古希臘追求健全的感官享受的精神,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形象。”藝術家們為了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了大量的裸體,直接表現人體美,歌頌人的自然美。《維納斯的誕生》是其藝術成就之一。
波提切利通常以其絢麗的文字作品和遠古時期的神話作為媒介,來謳歌當時世間的美好,作品總體而言有充斥著詩情畫意,而描繪的畫面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美好感染,進而感動。《維納斯的誕生》亦如此。所謂美感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官因素,當視線和作品交匯時,大腦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體驗,所觀察到的這個審美對象就是客觀存在的,客觀決定主觀的一元論,物質決定意識,而情景和意境也是欣賞名畫時必須考察分析的重要特點。
《維納斯的誕生》表現女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浮水而出,赤裸裸的身體,腳尖蜻蜓點水一般材在潔白的貝殼之上,“她身材修長而健美,體態苗條而豐滿,姿態婀娜而端莊;一頭蓬松濃密的散發與光滑柔潤的肢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彈性和悅目的胴體”;左邊的西風之神飄翔在空中,向維納斯吹去一口氣,于是獻給維納斯的花朵從空中落下,留下淡淡的芳香;和西風之神相纏的是寧芙女神克羅麗絲,她后來成為西風之神的新娘,是掌管花朵的花神。右邊的是掌管果樹的神是波莫納,他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紅顏色的新衣,等待著維納斯,一望無際的海岸線與藍天相交,一片祥和的海闊天空下,誕生了一個曼妙的生命。
柏拉圖這樣解釋維納斯的誕生“美不能從非美中誕生,也不能逐步完成,美只能自我完成。”希臘神話描寫維納斯出生就已成人,維納斯沒有從嬰兒成長起來的經歷,波提切利要表現的就是這樣一個生來就很完美的形象。該幅名畫透露出讓人陶醉的優美感。優美是一種婉約,一種柔和,讓人覺得舒暢和松弛。維納斯那面龐的清秀,頭發的飄逸,姿態的輕盈以及氛圍的幽靜,就是其優美的意境,或者也可表述為詩一般的含蓄。
欣賞名畫《維納斯的誕生》必須考察分析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表現形式和手段。繪畫作品本身具有訴說性,《維納斯的誕生》構圖、用色和線條都比較講究,內涵若隱若現,朦朧而神秘,讓人欣賞時可以加以想象,根據個人的閱歷,感受加以補充,品出豐富的內容。
《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構圖單純,以裸體的維納斯女神為中心,總體上表現為一個中空的三角形。畫面中“縱深”感不是很強,人物組合差不多在一個平面上展開,但這并不影響畫面的整體效果,相反畫面的裝飾感很強,很優美。而且一切都在運動之中,像西風之神吹的氣,在空中飄落的花朵,慢慢向岸邊靠近的維納斯,以及她那飄飛的頭發,果樹之神的迎接,以及她那衣裾的擺動,還有運動的波紋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所有這些好像構成一組交響樂,這組交響樂,是靈動的,是觸及心靈的,可以和審美主體產生靈魂的共鳴的。
其二,色彩的整體感覺略顯清冷。“有一種半透明的感覺(覆蓋力不強,這是蛋彩的固有特點),這使他那些仿佛沒有重量的人物顯得愈加輕靈。”可能有人不喜歡這種冰冷的色彩,至少認為它與這優美的畫面不協調。《維納斯的誕生》表現的是誕生,環境又如此優美,可波提切利不僅未表現喜慶,反而創造出了陰冷的氣氛。我認為,色彩不僅是自然物的外在的表現,還有一種精神在里面,那就是波提切利將自己的主觀感覺與畫調和在了一起,這種調和在維納斯身上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表現。維納斯的眼神是那么的憂郁、迷惑和茫然,全不關心、注意身邊發生的一切,這也是波提切利內心世界觀的反映。可以說這樣的畫不再是死畫,是真實和真切的,是畫家個人的心靈的反映。
其三,在維納斯身上線條的精巧、流暢得到了完美體現。綜觀整個維納斯,她的姿勢就是一條優美的曲線。用今天我們拍照擺poss來理解,她的這個站姿無疑是最優美的:維納斯用一條腿支撐著全身的重量,另外一條腿稍微抬高,靠著站立的那條腿;一只手臂向下彎曲,一只手臂向上按住胸部;她的身體完全正對我們,而臉卻偏向一邊,打破了這種完全正對的構圖,這樣就顯得優雅而生動,使畫面顯得有生氣和動勢,并能增加立體感。
任何一幅好的文藝作品,無不帶有時代和作者思想狀態的烙印。作為意大利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波提切利不僅要在創作道路上與貴族和教皇勢力產生矛盾,而且其本身受宮廷貴族文化的影響,也必然使其在表現世俗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內心充滿著矛盾和痛苦。《維納斯的誕生》淋漓盡致地描述了作者當時痛苦迷惘的思想狀況。
波利齊安諾的長詩《吉奧斯特納》中,描述的是被風聲輕輕送到海岸邊的女神—維納斯,她在愛情海里出生,果樹神急匆匆的迎接,給她的霓裳加強了美麗的意境。作者本人在處理此處場景時,進行了饒有興致的取舍,舍棄了詩歌里的繁雜喧鬧,而把女神安排在了一個靜謐的的地點,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背景是大海,而維納斯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憂郁、惆悵、迷惑和茫然,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全不關心、注意她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這是維納斯對人間未來生活沒有信心的表現,借畫抒情,作者似乎在直抒胸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家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對自己現實生活的惶惶不安的心情。作者創作意圖之神秘,主題思想之隱晦,恰是波提切利本人矛盾世界觀的自然反映。
雖然波提切利想努力表現女神維納斯完美無缺的形象,但是維納斯木然、遲滯以及略帶困惑的眼神,難以掩蓋她的清純和稚氣。可以說,《維納斯的誕生》將成人身軀和幼童的稚氣眼神溶為了一體,說明波提切利對兩種藝術形式的追崇,既推崇希臘羅馬古典藝術,同時也追捧新式的“柏拉圖”主義,這兩者的結合在他的作品里體現的淋漓盡致,既有對感官上的審美沖擊,也有面對藝術作品深思后的冥想,使審美主體的精神層面得到凈化和升華。這個力求統一的過程,既有波提切利反抗基督教會的因素,也有其似為藝術追求兩條道路之間矛盾和痛苦的因素。
通過波提切利的這副作品,筆者感受到波提切利內心的痛苦,其痛苦也可描述為如何將內心的感悟、幻想與外在的美好事物調和一處,而產生令人贊賞的作品。也可能正是因為這種痛苦,才催生了這幅打動人們幾百年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