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菲 栗壯志 (深圳大學 518060)
深圳大芬油畫村在大眾眼里必然與低價繪畫作品、行畫、臨摹、盜版聯系在一起,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文化藝術成為了一個城市的名片,從藝術的發展、畫家、畫工的自身需求和城市的拓展升級都促使著大芬村的繪畫藝術發生著改變。對于畫家來說原創藝術變成一種愿望。繪畫藝術從來都與城市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轉型、消費的演進有著密切的關系。近年來隨著特區的發展,大芬村的繪畫藝術從無到有再到轉型,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和對原創藝術的認同感。
本文以分析的角度而不是以裁判的方式進行研究和闡釋。從繪畫的角度看藝術的“普遍化”就是商業和大眾的社會需求,“特殊化”就是原創繪畫的藝術家與社會文化轉型的追求。闡釋藝術創作者在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時刻自身與環境的關系。通過闡釋個體藝術家的向著原創性繪畫的轉型來解讀環境、社會、文化、經濟、時尚等元素構建而成的繪畫作品的時代特征。
現今,在繪畫藝術領域藝術作品價值判斷的最普遍、最典型的標志就是獨特性,即強調創作主題的唯一性和藝術創作的個人化。同樣亦可以從相反的方向來判斷藝術價值,即藝術作品對社會、文化、民族和時代精神的表達,藝術作品的風格樣式的存在的合理性和轉變的必然性。改革開放多元化的深圳經濟、文化現象促生了大芬油畫村的多元化、多樣式的繪畫風格的形成。海因里希·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中關于裝飾圖示的解釋是這樣的:“多樣性和同一性好像是兩個容器,現實內容被捕捉到這兩個容器中并獲得形式……只有受到裝飾的直覺的啟示并且產生裝飾的作品才是具有藝術的意義?!?消費和對繪畫的裝飾性需求促成了繪畫產品的生產。
藝術領域的多元性可以在哲學與社會學早而有之的對多元性的論述中找到:“在哲學領域,阿爾弗雷德、數次和內爾森·古德曼都對多元化十分關注;在現代的社會學流派中,多元論的表現形式很多樣,例如布爾迪厄就行動領域方面提出的場域理論;埃爾文·戈夫曼就經驗關系模式的形式提出的‘框架分析’;邁克爾·瓦爾茲對‘正義領域’的思考;瓊·埃斯特對身份問題的研究;以及布爾當斯基和特威諾‘價值經濟學’分析模式,從多元價值世界出發研究行為者的自我論證過程。2”所以,對藝術作品風格的多元化分析可以依據社會學的多元化研究中,在更高的理論層面尋求答案。
當代藝術、傳統樣式的藝術、民俗的藝術等都在大芬并存,這種藝術現象是多元價值體系并存在大芬的展現,這是社會的多元價值體系的縮影,以此來研究大芬的藝術現象,從縮影來探索社會的價值體系的多元化的變化與發展。
這里的關鍵詞就是“地域”與“時代”,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的政策,促成了特殊地域與環境的藝術產業。完整的產業鏈為大芬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這也是社會藝術現象在大芬村的縮影。從藝術工作者和其身處的環境出發,包容與開放的創新的新城市為多元化的藝術樣式的出現提供了動力,也為原創性提供了發展的必然趨勢。
消費群體對藝術品消費的層次隨著經濟與文化的提高而發生變化,從臨摹與行畫的消費,轉換成為原創藝術、優秀的繪畫作品和國際化的藝術的消費。從藝術市場發展角度,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芬村的成功在于市場定位的大眾化。不斷擴張的裝飾性繪畫市場的份額促成了大芬村行畫的發展,從傳統的繪畫創作方式轉變成了流水線集體生產,大芬村的大眾化的定位促成了產業的發展。隨著藝術品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單純依靠模仿復制生產油畫作品的運營模式已難以為繼,在新出路和新的發展定位中原創繪畫成為了主流。其中在大芬村活躍的蔣慶北、何良豐等一眾畫家中最為突出。
深圳市政府在2017年的繁榮發展深圳的美術工作意見書中強調整合資源、搭建產業平臺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支持美術聚集區的建設和建立美術家的創業平臺、美術產業孵化基地、營造更好的美術生態環境。政府的引導下的藝術品生產,從大芬村的產生到文化產業的繁榮再到轉型與2019年的大芬村改造,政府在其中起到了積極地引導作用。藝術家的廉租房、工作室和大芬美術館的建設及大芬村的管理運營都是政府投資與關注下完成的。現今,很多繪畫的附屬產業離開了大芬村,以劉勝華為代表的一批繪畫配套的產業商家搬遷了加工作坊,大芬村將幼兒園改建成為藝術家駐留基地等,大芬村的升級在進行中。
城市更新發展促進了消費的增長,經營成本的提升中包括了店鋪租金的上漲,這促使了文化產業的調整,原創性繪畫由于附加值高而逐漸展具大芬的主導。同時國際市場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中美貿易等影響下,訂單減少,油畫的價格下滑,并且在福建、浙江地區星期和商品畫的生產創作基地,這也為大芬的商品畫帶來了沖擊,隨這行畫等商品畫的萎縮,原創性繪畫成為大芬的主流。
藝術家的思想的變化,對藝術的追求促使藝術家轉型從事原創繪畫。原創意味著獨特性,藝術的獨特性來自于社會的普遍性與現代藝術的特殊性的對稱分析,這是藝術家和藝術品消費者、收藏家的“(真實)經驗和(來自想象及象征體系)認知的處理,這是個體與現實世界發生關系的‘中介’(借用拉康的概念)。”3對于原創藝術的闡釋可以用“普遍化”來描述,因為從普遍化的藝術風格推導出的“重要性”不適用于繪畫藝術。艾爾伯特·艾爾森在《藝術的目的》一書中提到“藝術是審美,是想象,是精心解釋的經驗,它在人們試圖把握和欣賞其環境并解放自己方面,貫穿于整個歷史并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只有通過強調唯一性、獨創性、不可分類性產生的價值才具有獨創性。
藝術發展規律普遍性與個體化的規律。繪畫藝術在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精粹與外來經典,演化出自己的順應時代思維、時尚消費的藝術樣式就是表現時代的當代藝術。當下藝術的審美分歧即對當代藝術的認知的差異性源自參照系、認知模式、價值框架等,這是藝術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處于沖突與轉型狀態的明顯征兆。
哲學家和藝術家從作品的內部因素即審美因素來判斷藝術作品,而社會學家從促成藝術作品成形的社會因素來解答這一問題,這是作品的外部因素。作品的創作過程和畫家的創作思想與意圖和作為社會現象出現的作品的風格和轉型,是在以內、外的兩個方面來詮釋藝術作品的價值??傊?,藝術作品的內、外屬性決定了其價值。由于藝術作品的內、外屬性的隨著深圳的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化都在發生著螺旋上升的蛻變,模仿模式逐漸向原創性語言轉向,這是社會、經濟、國際化城市、藝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繪畫的發展的必然。
注釋:
1.(瑞士)沃爾夫林著.《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第193頁.
2.(法)娜塔莉·海因里希著.《藝術社會學》,何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第44頁.
3.(法)娜塔莉·海因里希著.《藝術社會學》,何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第27頁.
4.(法)???等著.《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