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鑫 (河南大學 475000)
當今建筑界早已被水泥、鋼筋、玻璃等現代材料所充斥,在社會發展中逐漸迷失自我,現代建筑也陷入失去建筑語匯的尷尬困局中。BIG建筑事務所曾道:我們認為為應對今天的挑戰,烏托邦式的建筑模式正引導著沉悶盒子式的實用主義和數字現實主義進入到未觸及的寬廣領域。在這樣的認知下關于未來建筑的理想空間與形態表現的實施,就對建筑師提出了新要求及挑戰。烏托邦的存在對于建筑未來發展起著引導性作用,從相關理論基礎入手,探索現代烏托邦類建筑設計的模式,研究其形式以對未來建筑發展有所希冀。
社會發展中會忽視精神世界的構筑,但建筑與社會、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營造建筑的精神氛圍,烏托邦理念不可或缺,如同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力催化劑。
公元前三世紀,以柏拉圖《理想國》為緣起的“烏托邦”概念雛形,古希臘是烏托邦思想的萌芽搖籃,雅典衛城和帕提農神廟--是人類將烏托邦以建筑方式展現出來的最早實例。到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工程師維特魯威延用了柏拉圖相關的城市理論,使得理想城市概念初具形態;后來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對其虛構的島嶼進行解釋:世間沒有好地方,僅是寄托人類理想世界的虛構之地。
基于此理念之后的百年里,人類嘗試實踐烏托邦夢想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社會進步發展中科學、哲學為理想城市中的社會、經濟、文化做了鋪墊,再次激發人們對城市多變的想象。基本致力于發展生活交互方式及生產消費,同時兼顧對新建筑空間的研發。19世紀初傅立葉就提出了可容納1.5k-1.6k人數的巨型建筑“法蘭斯泰爾”,其目的為廢除家庭小生產,減少家務勞動,推行空想社會主義理念,已經出具現代集合住宅的雛形,并為之后大型綜合體建筑奠定了理論基礎。步入20世紀后建造技術迅猛,建筑構造有極大拓展,針對高密度大城市發展作出相應對策。一戰后基于城市住房需求,建筑師們發揮自身想象力,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未來城市的構想,將烏托邦理論引入建筑學領域中,通過設計理想城市以解決現實問題。
其一是來自于對理想世界的渴求度,基于精神、靈魂上的追求;其二超出常規建筑的形式,打破司空見慣的構筑法則,向體制性權威發出挑戰,欲構建自由空間,力爭建筑本體的可持續性發展;其三是對城市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社會建設,關注人居空間、城市景觀建造。烏托邦類建筑最重要的特質就是預先設定意志,追求自上而下的絕對控制,也說明人類試圖控制世界的遠意圖。還有建筑師自我人性的表達意識,體現了未來科幻性構想。烏托邦類建筑本身應為精神世界的牧歌式建筑,凝聚著人類終極性精神式樣及對未來的理想。它是組織框架、結構圖景,不單是建筑的形式展現,更重要的是蘊含包容、永恒與均衡性的高效構建。烏托邦類建筑是人類集體想象力的結晶,對社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神預判,也敢于進行時代創新并為未來指路。
首先基于意志表現傾向:其中有諾亞方舟式的救世主義,是烏托邦類建筑對城市和建筑所做的救贖,試圖開辟建筑的新天地;也有人文關懷與公民意識的悲憫主義,設計建筑作品讓人感同身受;還有科幻構筑主義,這類是源于未來設計的指向性(不可實現性),多半為建筑師的科幻夢;最后就是公平集體參與主義,體現烏托邦類建筑的公平性與集體性,宗旨就是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為目的。其次基于未來超越表現傾向:其中有利用高新技術讓建筑在尺度、跨度上突破極致,如荷蘭OMA建筑事務所以顛覆性設計而盛名,其作品極具震撼性。重視實用功能性,把建筑當作創造未來的手段。其在中國的代表建筑作品就是北京CCTV大樓,建筑形式具有顛覆性壓迫動勢,試圖推動社會的多樣性發展;也有除舊立新主義的存在,其代表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歸結于他精簡純正的建筑理念與普渡眾生的哲學思索,為現代建筑發展做出理性預判,后人譽為其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烏托邦;還有重視城市規劃及社會重構的,強調綠色生態技術,調節都市景觀以充分融合于城市之中。如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現實柏拉圖式的理想國,強調宏大敘事性,同時關注社會整體與公民的生活方式,為未來建筑形式的發展做出有力的探索,為人類建筑中史詩般的作品存在。最后基于理想圖式表現傾向:依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開放的高效組織模式和依靠技術邁向烏托邦理想化建筑模式這兩種。
人類發展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滋生諸多問題,涉及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社會等方面。城市的快速發展加之建筑膨脹,使其與自然界發生沖突,導致城市、建筑賴以存在的基礎出現裂痕,城市建筑該何去何從成為建筑師肩上重任。建筑師需要在長遠的未來中尋找答案,解決人類面臨問題的建筑構想方興未艾。
主要依靠科技手段和極致的表現追求來對建筑進行構建,最終達成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并促其發展。最早的就是巨構這種建筑形式,是烏托邦類建筑對尺度的極致追求,證明人類征服自然的最大可能性。建筑嘗試擺脫束縛向高空發展,用以緩解城市人口碰撞問題所帶來的壓迫感。該建筑形式的體量龐大且非單一體態的延伸,是具有更多復合功能的綜合體巨構建筑。如磯崎新1960年提出的空中城市規劃,將樹狀新城覆蓋在既存街區之上,將公共基本設施放置在柱形主干中,居住空間似枝葉向空中延伸的建筑形式。還有突出的表現就是對于宏觀的城市超景觀形式的設計,如中國境內極少具有烏托邦思想的建筑師--馬巖松,他對于未來城市的構想是基于錢學森先生“山水城市”的概念。馬巖松認為未來城市是自然的,建筑是必須隱匿于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建筑師獨有的山水觀,反映建筑對自然的尊敬與欣賞。
主要體現在建筑師滿足集體訴求,關注城市底層階級及改善社會的思考,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在有限的空間中注重公共交互的營造,平等互助享有社會資源,蘊含共產主義的平等思想,如城中村的改造,也是在踐行烏托邦最原始的初衷,在有限時間中用現有資源用最優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立足于時代功能性及社會性上,但受科幻影響產生城市規劃構想,使得建筑形式具有神秘科幻感。此類烏托邦建筑形式體現建筑師自身對未來美好城市發展的愿景,用當今先進技構筑環保建筑來為未來城市做鋪墊。每位建筑師都是理想主義,都會對建筑烏托邦有執念,區別就在于務實就會壓抑表達心中的烏托邦情懷,癡于表達就會如同建筑師高迪般狂熱的表現,這充滿了對自然與生命的禮贊。
烏托邦類建筑形式在某種程度展示了對歷史文化的關注,及促進人民參與的積極主動性,還有對于災后重建項目的指導。核心思想在于強調公民屬性及參與度,投入非盈利性公共服務工作的人文精神,關懷回報社會及公眾的無畏精神,使建筑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實現以人為本的建筑形式,完成烏托邦不滅的神話。
烏托邦類建筑是對未來建筑、社會與人類生活的預測,也是未來世界中建筑形式的一種新格調。對理想社會的構想通常囊括建筑和城市烏托邦,需要建筑師通過設計建筑形式來改變物質環境,用以推進改良社會。本文從烏托邦類建筑的緣起及特性進行梳理,加之輔助典型案例出發,對烏托邦類建筑形式研究給予新動向,最重要的是讓更多人認識到烏托邦類建筑理論與實踐的完美價值。眼下我國建筑師缺少烏托邦精神,希望借由對其的分析,能對其推動建筑形式的發展以警醒,讓中國在未來建筑發展中,形成能獨具當代特色及展示自身特點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