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楠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 475000)
草間彌生的一生波折起伏,傳奇多變。她被稱為前衛藝術的先鋒,也有許多人稱她為圓點女王、精神病藝術家、話題女王……這些標簽不僅象征著她藝術之路的成就與影響,更彰顯了大眾對她的評價與喜愛。圓點元素貫穿了她整個藝術領域,包括繪畫、軟雕塑1、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強烈的色彩對比和重復的圓點排列是她與世界連接的途徑,也是她風格魅力的傳達。草間彌生說過:“我一直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去表達人性之美、死之大義和生存的巨大希望”,正是她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造就了她獨一無二的藝術世界。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出生于日本長野縣一個富裕家庭,本應無憂無慮的她卻因為父親的浪蕩和母親近乎病態的壓迫,導致了她充滿磨難的童年時光。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和猜忌中,她的性格逐漸變得孤僻起來,并開始懼怕男女關系。在草間10歲左右,突然患上了試聽性神經障礙,她的眼前總是出現大量的斑點,物體的四周充滿光芒,甚至聽見動植物在說話,常常游走于現實與幻境之間,在醫生的建議下,繪畫成為了她的最佳出口。童年的記憶雖不盡美好,卻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創造力。
草間不喜歡當時日本藝壇的保守與傳統,無法滿足的創作欲望致使她開始參加現代藝術團體活動,并暗自決定要在國際間嶄露頭角。1952年,在其家鄉舉辦的兩場展會上,草間得到了醫學專家的欣賞和肯定,這樣一個轉折點,堅定了她堅持藝術的信心。1955年,草間彌生寫信給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尋求繪畫上的幫助,喬治亞的回信更加堅定了她前往美國的信念。
1957年,草間彌生只身前往西雅圖,并在左依·杜桑畫廊舉辦了個人展。展出后,草間決定移居紐約開啟她新的征程。紐約的生活窮困潦倒,經常使她陷入經濟危機,生活的壓力再次給草間的精神帶來了負擔,在這樣的環境下,繪畫依然是她最大的救贖。20世紀60年代,草間彌生的藝術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轉變,開始出現軟雕塑和裝置作品,“鏡屋裝置”成為草間另一個象征性的符號。1966年,草間在未獲邀請的情況下“闖入”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系列作品《自戀庭園》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美國的十年中,草間彌生不斷拓展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60年代,飛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同傳統的價值取向之間充滿矛盾,社會各階層人士不斷進行著改革運動,在這種背景下,草間彌生在1967年,紐約的圣派區克教堂,進行了一場名為“人體彩繪祭奠”的乍現2活動。在這場活動中,所有的參與者赤裸身體,焚燒美國國旗和《圣經》,并互相親吻和擁抱,盡管每次公開活動都受到了警察的強烈阻止,但是崇尚天性始終是當時復雜環境下的自我釋放。1968年,草間彌生憑借短片《草間的自我消融》獲得了比利時第四屆國際短片獎、第二屆馬里蘭電影節獎等多種獎項,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記錄了她1967年所有的行為藝術表演。
1972年,草間彌生的戀人約瑟夫·科奈爾不幸離世,沉重的打擊致使草間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于是她決定回到日本休養。從此她離開了媒體的視線,也極少外出,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草間在療養院的附近安排了一間工作室,每天的生活便是這兩點一線之間,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慢慢地回歸到了大眾的視野中。1993年,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受邀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這場展覽過后,她的人氣持續攀升,成為世界各大藝術博覽會和博物館的“常客”。
回到日本的幾十年中,他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創作熱情,對藝術的執念不曾改變,草間彌生的傳奇人生從她的家鄉長野最終落戶在了東京新宿。
《康定斯基論點線面》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點在繪畫中本身就是最簡潔的形,點的重復成了強化內在聲音的有力手段。”在草間的眼中,這些重復的圓點像是細胞和分子,是她無限生命力的基本元素。其作品《無限的網》中,沒有視覺焦點,也沒有傳遞出任何具象的信息,落寞和茫然是對這幅作品最初的印象,繼而便會被某種氛圍與暗示感染著,和這些圓點一起消融在畫面中。藝術家唐納·賈德曾評論道:“她是一位富有原創性的畫家。在這次的作品展覽當中,那五張雪白的巨幅繪畫非常前衛,徹底展現了一個畫家的意圖,這是草間自己積累出來的味道。”此外,草間彌生一直都對南瓜情有獨鐘,創造出了許多有南瓜元素的藝術作品。在雕塑作品《南瓜》中,大小不同的黑色圓點有序的排列在南瓜的表面。黑色和黃色的鮮明對比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南瓜在草間彌生的生命里是安全感的象征,無論是南瓜的形狀還是色彩都能帶給她精神上的安寧,草間彌生自我意識的表達,通過點的無限增殖不斷進行著。
色彩能夠巧妙地引發特定的情緒反應,而在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中,情感往往占據著重要位置,在草間的作品里,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具有強烈對比和高純度的顏色,如繪畫作品《花(D.S.P.S)》。這幅作品主要由四種顏色構成,明黃色的花瓶與黑色的背景形成了鮮明對比,花瓶中的紅色花朵與下方的紅色襯布相呼應,網紋的形式和鮮艷的原色相互融合。在作品《自畫像》中,醒目的黃色臉龐上布滿了白色和紅色的圓點,無論是具象的形狀還是平靜的表情,都能夠折射出她創作時的心境。高純度的色彩總是帶給觀者溫暖的感受和濃濃的幸福感,她的內心深處始終充滿了對美好的期許與追求,草間彌生用她絢爛奪目的色彩編織了一個奇幻世界。
草間彌生的作品除了運用重復排列的圓點和高純度的色彩之外,另一個標志就是運用鏡面反射原理創作的裝置作品。在這類作品中,草間善于利用發光的圓點和多角度的鏡面反射去營造空間感與層次感。草間曾經說過:使用鏡子來延展空間,是為了能夠提供觀者另一種觀看方式。《無限鏡屋——陽具的原野》作品中,地上鋪滿了幾千根用白色布面制作的男性生殖器,上面綴滿了紅色圓點,和四周的鏡面交互呈現出無限延伸的景象,草間穿著紅色連體衣與這些陽具融為一體。這樣的創作源自于她童年精神上的創傷,因親眼目睹過父親的放蕩行為,所以對男性充滿著恐懼,她把這種恐懼融入到了這類作品中并不斷放大延伸。1966年,草間彌生在卡斯帖蘭尼畫廊舉辦了名為《草間彌生的窺探秀》的個展(別名《永恒的愛》),這件作品同樣是運用鏡面反射的方式呈現。鑲嵌在天花板上的彩色燈泡和鏡子交相呼應,形成了迷幻的感官效果。觀者不僅可以通過窺孔觀看,還可以走進房間去感受。草間彌生一直在藝術道路上努力釋放自己,戰勝自己,用藝術創造了一個充滿無盡假象的虛擬世界,使“消融”理念不斷升華。
草間彌生首開藝術家跨界時尚的先例,她曾在紐約開過服裝店,也在歐洲多個城市推出過親自設計的服裝。20世紀90年代,她將自己代表性的符號與時尚相互融合,設計了一系列的原創產品,并受到了時尚界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2006年,草間彌生與國際知名品牌路易威登合作,以“執著與連續性”為主題,利用圓點元素設計了香水、服裝、眼鏡、手表等多種產品。此后,草間彌生又與化妝品品牌蘭蔻合作,以“愛的覺醒”為主題,設計了多款經典唇蜜和睫毛膏。她繼續沿用圓點元素,結合絢爛的色彩、童真的線條和圖案,把童趣與華麗結合起來,獲得了廣大女性消費者的喜愛。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草間彌生曾與日本AU手機合作,還參與設計了汽車品牌奧迪的紀念版限量汽車。無窮無盡的執著在草間的身上延續,個性的藝術語言與時尚的融合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毫無疑問,草間彌生引領了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草間彌生在一生中幾乎嘗試了她能做到的所有藝術形式。她總是充滿活力,用自己獨特的符號去展示無限的可能性,她將難以克服的病癥通過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感染力表達出來,用自己的感悟指引著我們走向她的精神世界,進入她奇幻的“圓點”人生。對于草間來說,藝術是她永恒的愛;對于世人來說,藝術是她給予的最珍貴的禮物。
注釋:
1.用“軟”材料(如帆布、繩、乙烯基、膠乳等)制成的雕塑品,這些材料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形成各種形狀。
2.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事件或活動的情境,涵蓋了許多完全不同的表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