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睿,郭 莉,石海軍,唐 禾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一中學,天津 300450)
傳統的護岸工程結構形式主要有直立式、斜坡式和直立與斜坡組合式,多采用水泥、砂漿、石料、混凝土和瀝青等材料,其在結構和工程材料上力求經濟、施工簡便,更偏重于防洪功能, 特別是由使用材料可見其忽視了河流的生態效應,使河流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態功能[1]。生態型護岸出現于20世紀 90年代初,在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得到廣泛應用[2]。國內近幾年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3~5],但大都局限于直接引進國外已有的技術和施工經驗,且目前的項目多關注于護岸的景觀效果,護岸及其周邊區域的生態系統如何構成,其機理、過程、構建方式等多個方面的基礎仍缺乏系統的研究。
本文結合北方河流防洪壓力相較于南方河流小的特點,重點關注河流易破壞沖擊段的岸灘穩定,依據“安全、生態、和諧”的理念,設計了一種新型的生態護岸結構形式,旨在提升河流水系的生態功能,維護城市安全。
海河(海河水系),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中國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流域位于東經112°~120°,北緯30°~43°之間,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靠云中山和大岳山,北依蒙古高原。海河河流蜿蜒曲折,受其影響,水流流速變化較大,河流中各岸段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沖擊與淤長特性(圖1)。受水流常年的沖擊作用,部分河流護岸已出現崩塌等災害現象(圖2)。
由圖1和圖2中現狀可知:①目前河道護岸多采用傳統護岸形式,生態性較差;②在河流沖擊段,常年累月的水流沖擊已致使部分岸段發生了崩塌等災害現象,一旦洪水來臨,則后方城市安全隱患大大增強。

圖1 海河某岸段現狀示意

圖2 護岸破壞現狀
生態護岸設計以系統論為指導,以打造完成的護岸生態系統為目標,突破了現有護岸設計重景觀的劣勢;結合水體流動特性,采取箱涵分流功能,減少護岸所受的水體沖擊;以安全、穩定為出發點,設計護岸結構形式和錨鏈系統;以中國傳統治水中“分”的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植被形成的摩阻力為輔助手段,逐級緩解水流對護岸的沖擊。
依據生態系統生態學理論、河流水力學理論、工程設計方法、河流防災減災技術方法等理論與方法,優化設計生態護岸結構:其采用混凝土框架結構形式,可通過多個單元鏈接而成,向河道一側,采用斜坡式,可與塊石或植被種植有機結合;向岸側可通過錨桿或錨鏈固定于岸堤內,以保持其穩定;內部采用箱涵形式,可為河道內生物提供棲息地,同時箱涵的分流功能可減弱水流沖擊[6],保護護岸結構的長期穩定(圖3、圖4)。

圖3 新型生態護岸單體結構①示意

圖4 新型生態護岸單體結構②示意
圖3和圖4是新型生態護岸單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三角形支撐;2、主體框架;3、懸掛連接件;4、框架連接件;5、堆砌礁石;6、錨鏈;7、錨;8、錨鏈連接件。
通過與傳統護岸以及其他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可知本新型生態護岸具有以下優勢。
(1)生態性有效提升:河道一側的斜坡形式,可與塊石或植被種植有機結合,為植物(如蘆葦等)生長提供便利;箱涵結構形式可為河道內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箱涵上部亦可覆土,進行植被種植。這為護岸周邊形成生態系統創造了基本條件。
(2)河流沖擊段穩定得到保障:箱涵結構具有分流功能,降低了傳統護岸直接受沖擊的壓力,有效緩解護岸所受的長期沖擊;植被等生態系統的形成,對水流的沖擊亦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
(3)保持河道暢通:水生植被的存在可有效防止河道水土流失,也減輕了河口下游河道淤積的壓力。
為解決傳統護岸生態性差、河流沖擊段易受破壞以及目前生態護岸重景觀而系統性差的問題,本文結合北方河流的特點,設計了一種新型的生態護岸結構形式:該結構形式具有生態系統性好、穩定和安全的優勢,對于維護城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升河流水系生態功能、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減輕河口下游河道淤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生態文明,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