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廣西梧州市中醫醫院 廣西 梧州 543002)
延續護理(Transitional Care)是通過一系列的行動設計,確保患者從住院到家庭及住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通常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包括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隨訪與指導[1]。根據權威統計顯示,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已經成為中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和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2]。漫長而昂貴的抗腫瘤治療導致患者及其家庭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身心壓力。近年來口服抗血管生成類靶向藥物(Antiangiogenic Agents)治療應用于惡性腫瘤越來越廣,療效確切,毒副反應較常規化療輸液治療小[3],但仍有其特有的毒副反應,也可導致治療中斷,不能按標準計劃實施,同時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期間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感覺機體狀況下降的情況導致配合程度下降。本文通過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惡性腫瘤患者,在出院后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治療期間,實施延續護理與常規護理兩種護理方式后的臨床資料,評估延續護理在使患者處在相對監督的環境中繼續治療時,具有提高出院后患者服藥依從性及自我護理能力,規范用藥,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意義,為延續護理的實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惡性腫瘤患者,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治療需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②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意識清楚且自愿參與;④本人或主要陪護者能運用微信網絡平臺交流。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疾病或意識障礙、聽力障礙者;②轉院繼續治療者。將符合上述條件的60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6.6±3.5)歲,觀察組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48.1±3.6)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出院前,護理小組成員對患者講行宣教,講述口服藥物方法和飲食以及康復等有關知識,建立出院繼續口服靶向藥物治療患者檔案,出院后常規電話回訪。觀察組用藥期間對其實施延續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科室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為腫瘤專科護士,采取實施延續護理。具體方法為: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增加出院后患者藥物治療情況的檢查并根據隨訪情況提供科學建議。同時,增加對有關健康宣教不定期實施微信推送普及,并對疑問進行及時解答。跟蹤隨訪時間為出院后1周內進行隨訪,其后每周進行隨訪,持續時間6個月。
記錄兩組患者出院后治療期間用藥依從性、健康教育知曉率、患者滿意度、不良反應及Barthel指數評分等指標。
評價方法:(1)用藥依從性是指患者完全按照醫囑進行用藥,中途無停服或漏服[3]。(2)健康教育達標率: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在患者出院1周后了解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內容包括:服藥時間,服藥方法,注意事項、飲食、皮膚護理、用藥護理等10個方面,每項內容全部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分別計10,5,3分,總分100分[4]。(3)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服務態度、主動告知、主動服務、基礎護理實施情況、健康教育指導宣教等10項內容,每項內容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分別計10,7,4分。4、Barthel指數評分。
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或構成比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出院后患者實施延續護理指導可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例)
觀察組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出院后患者實施延續護理能跟蹤健康宣教掌握情況,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延續護理能及時干預不良反應,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院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出院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1個月 3個月 6個月觀察組 30 97.67±3.144 96.67±3.304 96.33±3.698對照組 30 68.17±25.308 47.00±29.700 42.17±23.367 t 139.900 73.280 49.580 P<0.05 <0.05 <0.05
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也意識到惡性腫瘤患者住院期間盡管大部分健康問題得到解決,但仍有不少惡性腫瘤患者出院后后仍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健康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導致患者出院后治療依從性下降,影響患者出院后康復效果[5]。對患者實施延續護理服務可加強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建立實施自我護理和健康行為能力。延續護理服務是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在此過程中,延續護理充分調動了社會支持力量,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3],延緩病程進展,減少并發癥[6],降低出院后患者再住院風險[7]。
結果顯示延續護理干預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出院后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治療期間,延續護理干預對比常規護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健康教育知曉率、患者滿意度及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提高,而不良反應率明顯降低。證實了延續性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惡性腫瘤患者對惡性腫瘤的認識,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患者信心,并能有效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為臨床上延續護理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