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曠逸
(1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2 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有廣泛應用,在膽結石、膽囊炎等疾病治療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具體可分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兩種類型。腸粘連屬于一種不正常粘連,多出現在腸管間、腸管腹膜間等部位[1]。本文選擇近年來在本院行膽囊切除術患者,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術后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膽囊切除術患者48例,隨機分為兩組,腹腔鏡組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32~74歲,平均(46.5±3.5)歲,其中12例患者為膽囊炎,8例患者為膽結石,其余4例。開腹組患者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31~74歲,平均(46.2±3.8)歲,其中13例患者為膽囊炎,8例患者為膽結石,其余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1 腹腔鏡組 腹腔鏡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方式為全麻醉,取仰臥位,三孔法操作,腹腔鏡下切除膽囊,膽囊床對漿膜層燒灼處理,碎石后將其從孔口取出,完成操作后清洗腹腔,常規放置引流館,關閉操作孔。
1.2.2 開腹組 開腹組患者給予開腹膽囊切除術,麻醉方式選擇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切口位置選擇右肋骨邊緣下2cm,行常規膽囊切除術,術后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引流,膽囊床漿膜層縫合后關閉腹腔。
記錄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統計兩組腸粘連發生情況。
用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30.2±4.5)min、(4.6±1.1)d、(54.7±7.4)ml,開腹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為(64.1±15.7)min、(9.4±3.7)d、(135.1±18.2)ml,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比較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腹腔鏡組 24 30.2±4.5 4.6±1.1 54.7±7.4開腹組 24 64.1±15.7 9.4±3.7 135.1±18.2 P- <0.05 <0.05 <0.05
開腹組患者腸粘連發生率16.7%,腹腔鏡組患者腸粘連發生率4.2%,腹腔鏡組低于開腹組(P<0.05)。
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有廣泛應用,膽囊切除術對患者機體影響小,但是術后存在有一定的并發癥,比如消化不良、胃液食管反流、結腸癌發生率增加等。多數膽囊息肉患者膽囊功能未出現異常,在臨床治療中不能因為膽囊息肉直接選擇切除膽囊措施,保證患者正常膽囊功能情況下降低各類后遺癥發生率[2]。腸粘連屬于膽囊切除術術后常見并發癥,多處腸粘連發生在腹膜與腸管間。
在醫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微創技術水平有明顯提高,越來越受醫生和患者青睞?;颊吒骨荤R下膽囊切除術,可利用微型攝像技術等實現對患者病灶的全方位觀察,降低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實現對術中出血量的有效控制,避免患者腹腔過長時間暴露在空氣,術后腸粘連發生率有明顯下降。雖然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好,但是術中腸粘連發生率高,主要是因為開腹手術中患者腹腔組織較長時間暴露在外受到損傷[3]。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整個操作在無菌情況下進行,能夠避免患者腹腔組織暴露,腸道組織損傷明顯降低,腸粘連幾率也隨之下降。
本次結果表明,在手術指標方面,腹腔鏡組與開腹組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方面對比,腹腔鏡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在腸粘連發生率方面,開腹組患者腸粘連發生率16.7%,腹腔鏡組患者腸粘連發生率4.2%,腹腔鏡組患者腸粘連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避免腸粘連發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