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焦
(涼山骨科醫院 四川 涼山 615000)
盤狀半月板(DM)指的是半月板形態異常,相比于正常半月板明顯增大增厚,因為形狀似盤狀所以被稱為盤狀半月板,發病率在3%~5%之間,目前,專家對該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DM在臨床上不常見,屬于半月板畸形,外側較多,內側較少。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關節鏡在臨床上應用的優點是視野寬闊、創傷較小等,術后可促進肢體關節的恢復。本次采用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與成形縫合術對69例DMI患者展開治療,以下為詳細情況。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為研究時間段,患者均為DMI,人數為69例,成形組男性有22例,女性有13例,平均年齡為(29.6±0.5)歲,切除組男性有20例,女性有14例,平均年齡為(29.4±0.8)歲,納入標準:年齡18~47歲之間,均確診為DMI,符合手術有關指征,可自愿接受本次調查,排除標準: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膝關節嚴重退變、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性不明顯,P>0.05,可進行組間分析。
選擇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作為切除組:選擇麻醉方式為全麻,橫切口長度為8mm左右,與關節線之間距離為1.0~1.5cm,處于髕韌帶外側緣與外側關節之間的凹陷內,將關節鏡置入其中,對損傷的半月板以及關節腔內增生滑膜進行清除,將半月板周圍撕裂累及的結構進行全部切除。
選擇關節鏡下成形縫合術作為成形組:麻醉方式選擇全麻,探查采用30度關節鏡,對損傷部位類型、范圍以及程度等進行全面了解,橫切口長度為8mm左右,與關節線之間距離為1.0~1.5cm,處于髕韌帶外側緣與外側關節之間的凹陷內,將其作為前內側入口,將關節鏡鞘、套管置入并推入膝關節前外側,將其變為伸直位,將30度關節鏡置入其中。將刨削刀置入前內側入口,對關節腔內增生滑膜進行清除,并將籃鉗置入,對半月板中心部位進行切除,使其變為C形,修整內側游離緣,將滑膜邊緣1.0cm左右進行保留,使其相似于正常半月板。對于半月板為桶柄狀撕裂,可順著其邊緣成形,對于完全層狀裂可將下面一層切除,對前后角附著點進行保護,對于部分層狀裂可將其切開成形,對于外后部層狀裂可將前側半月板下層切除,對前角附著點進行保護,對于前部層狀裂可將前部裂下層切除,對后角附著點進行保護。采用縫合針固定前外側或后部,采用縫合針導向管迅速斜向插入半月板,并穿出關節囊,在皮下切開處對兩端進行打結固定,術后半個月對半月板進行探查,確定其固定妥善。
隨訪6個月,膝關節功能變化選擇Lysholm評分評價[1],膝關節主觀功能評分(IKDC)評價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觀察其關節活動度。
隨訪6個月后,成形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IKDC評分以及關節活動度優于切除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s)

表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Lysholm評分(分) IKDC評分(分) 關節活動度(度)成形組 35 60.2±10.3 87.1±7.6 135.8±7.9切除組 34 76.5±11.1 74.2±6.8 120.2±6.6 t - 16.42 8.15 11.38 P - <0.05 <0.05 <0.05
DMI在臨床上的表現為血供不足、形態畸形以及解剖結構異常,直接抑制膝關節的正?;顒?,將半月板增大增厚,使其成為圓盤狀,影響負荷的正常運轉[2]。該病特征主要是關節彈響,癥狀主要有關節交鎖、間隙壓痛、關節疼痛以及屈伸受限等,容易受到損傷。關節鏡特點是微創、切口小、并發癥少、術野清晰等[3],成形縫合術可最大程度上將半月板生物結構進行保留,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降低關節的退變情況。同時可將患肢關節活動障礙進行有效解除,避免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而半月板切除術創口較大[4],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等,延長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預后不良,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本文中對我院收治的69例DMI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隨訪6個月后,成形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IKDC評分以及關節活動度顯著優于切除組,P<0.05,有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證明DMI采用成形縫合術治療對膝關節功能的改善情況較半月板切除術更加顯著,擴大患者關節的活動度,對其生活質量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成形縫合術治療DMI的臨床效果較半月板切除術療效更佳,可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加關節活動度,提高患者患肢的功能,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