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強
(青海海南州人民醫院 青海 海南州 813000)
胃腸道息肉是消化道科室中常見性的疾病,隨著胃腸鏡的廣泛應用,發現息肉幾率也是在逐年遞增。食管息肉比較少見,但十二直腸和直腸多發息肉占據比例較多,在治療的方式中需要選擇有把握和處理簡單的,不然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現報告如下。
本院收取了200例胃腸道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按照隨機的形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有70例,女性患者有30例,年齡為30~50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0.25±2.2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有71例,女性患者有29例,年齡為31~49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0.74±2.61)歲。兩組患者之間的基本資料情況無差異性,可以對比。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禁食8~12h[1]。觀察組患者采用經內鏡介入治療,具體操作方法:醫生從患者息肉的形態和大小進行入手,從而選擇出合適的點切除方法。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氬離子凝固術、熱極電灼除術、高頻電圈套摘取術、微波熱凝固術、內鏡黏膜切除術、尼龍套扎加高頻點摘取術、金屬夾加高頻電摘取術。讓患者采取平躺姿勢,并且實施麻醉處理,麻醉部位取硬膜外,給與患者息肉位置置入胃腸鏡,充氣位置要適當,根據患者息肉的大小選擇相關的操作工具,并且切除。手后對患者的病情和各項生命體征等進行監測[2]。
對照組:讓患者采取仰臥的姿勢,根據臨床檢查分析患者的息肉具體位置,對患者的皮膚進行生理鹽水消毒,之后給予全身麻醉處理,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手術,對息肉進行切除,之后給予患者常規護理。
分析兩組患者之間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顯效:臨床患者的疾病表現得到顯著變化,通過檢查報告顯示,患者的息肉已經消除,其患者的疼痛情況也減少;有效:經過檢查,患者的胃部息肉基本消除,但還是存在疼痛;無效:息肉還在,無任何反應,甚至有些潰瘍嚴重。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資料和對比數據分析處理均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在兩組比較過程中,兩組對比中涉及到計數指標用例數(百分率)形式表示,檢驗方法為獨立樣本卡方。P<0.05說明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之間的并發癥出現情況(例)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分析兩組患者之間的總有效率(例)
胃腸道息肉是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結腸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所有類型的息肉疾病,均需要及時的接受正確治療,不然都有可能會發生病變的可能。
上述分析的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的疾病,發現病變應該盡快的進行治療。臨床上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特別是前者,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后,需要將全部的標本送去病檢,可以有效預防息肉的惡化病變。大量的臨床病歷資料顯示,很多大腸癌都是腺瘤癌轉變得,其癌癥的發生率為1.5%。以往的多發性息肉均是應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其對患者的身體產生創傷較大并且醫療費用花費較多,現如今臨床已經找到了經內鏡治療息肉,良好的解決了這一缺點,同時也幫助很多患者減輕了經濟的負擔。胃腸道息肉的內鏡治療已經很成熟了,針對多發息肉的治療方案選擇還是比較慎重,特別是密集分布較多等。現如今我國的醫療水準在不斷的發展,很多疾病在治療的過程種,也會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疼痛,此外,患者在出現胃部疾病的同時,前期會出現輕微的疼痛。
綜上,采取經內鏡介入治療胃腸道息肉創傷較小,花費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