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毅敏 王征東
(1 陸軍第七十七集團軍醫院 四川 樂山 614100)
(2 四川省眉山腫瘤醫院 四川 眉山 620020)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臨床眼科一種比較多見的眼底血管疾病。臨床上多數患者受多因素致病,初步研究,發現與動脈硬化、血液流動學異常、視網膜炎癥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且病變發生的主要機制是血流動力學異常[1]。當前,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激光技術、眼底照相技術等出現和應用,能夠結合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病因,實施有效的治療,但其總體療效有限,無法解除病理根源。實驗選取94例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現將治療報道如下。
選取94例于2013年1月—2019年1月間收治的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實施眼底激光治療者(對照組,n=47),男/女患(27/20)例,年齡分布范圍:24~73歲,平均(48.09±1.24)歲,其中視網膜分支阻塞者29例,中央阻塞者18例,實施眼底激光+復發樟柳堿治療者(觀察組,n=47),男/女患(28/19)例,年齡分布范圍:25~75歲,平均(48.73±1.09)歲,其中視網膜中央阻塞者20例,分支阻塞者27例,比較臨床資料,兩組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
1.2.1 對照組 眼底激光治療:均采用多波長氪離子激光機治療,儀器參數:曝光時間:0.1~0.4s,輸出功率170~350mV,光斑大小,周邊:200~400um,后極部:100~200um,密度間隔:1個光斑。治療標準:視網膜出現中度灰白色反應。每間隔1周治療1次,4次為1個療程(30d)。
1.2.2 觀察組 眼底激光+復方樟柳堿治療:眼底激光同對照組一致,復方樟柳堿用法:每次2ml,每天1次,本品國藥準字號:H20000495,生產企業: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治療1個療程(30d)。
血流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
療效評判標準:顯效:1個療程后,患者視網膜積血基本吸收、視網膜循環狀態明顯改善,且視力恢復超過3行;有效:1個療程后,患者視力恢復超過1行,視網膜循環狀態及積血均有所好轉;無效:1個療程后,患者視力無恢復,視網膜循環功能等無變化或加重。
采用軟件(SPSS20.0)分析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別用±標準差和%表示,統計學意義判斷標準:P<0.05。
連續治療1個療程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由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流變學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血流流變學指標對比(±s)
組別 n 血漿黏度(mPa.s)全血黏度(mPa.s)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觀察組 47 1.59±0.31 4.85±0.27 0.36±0.09 3.82±0.21對照組 47 2.04±0.29 5.41±0.24 0.47±0.07 4.88±0.23 t - 5.981 7.146 9.665 13.027 P -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病因比較復雜,但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血流流變學異常是主要發病機制。病變發生機制表現在:患者眼底微循環出現障礙,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靜脈不暢,致使視網膜內層血管出現出血及水腫[2]。病灶持續加重,一旦診治不及時,可誘發黃斑退行變或出現纖維組織,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及生活質量。
臨床采用激光治療,其原理是:利用熱效應進一步降低患者眼氧消耗,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及組織缺血缺氧狀況[3]。但研究發現,激光治療總體效果欠佳,不利于視力的恢復。復方樟柳堿屬于一種抗膽堿藥,經皮下注射,既能減輕血液黏度,又能加快眼底出血的吸收,增進眼底血液循環,促進視力的恢復[4]。結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46/47(97.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6/47(76.60%),且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流流變學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聯合復方樟柳堿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療效更加顯著,且方案控制病情良好。
綜上,復方樟柳堿與眼底激光聯合方案,在視網膜靜脈阻塞治療中取得了更顯著的效果,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