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輝龍
(廣西陸川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廣西 陸川 5377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急性腦梗死(ACI)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不及時診斷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早期準確診斷并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1]。CT及血管造影是診斷上述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但這些診斷技術未能在基層醫院普遍展開,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選擇新型診斷方法有助于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率。業已證實,血槳DD是一種反映血液高凝狀態與纖溶性的重要敏感指標,已成為近年來判斷心腦血管疾病的標志物之一[2-3]。研究發現,血漿DD能直接反映血栓形成,并可動態顯示疾病情變化[4],有助于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情發展,從而為治療提供參考依據[5]。本文分析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槳D-二聚體水平變化對臨床檢驗的指導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并經臨床檢查和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90例心腦血管疾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疾病分類劃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組和急性腦梗死(ACI)組,各45例,選取同期來我院行健康體檢的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AMI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4.6±7.50歲;ACI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4.8±6.6)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5.4±6.8)歲。三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槳D-二聚體,受試者在空腹狀態下晨起采血,抽取靜脈血2ml與容量為0.2ml濃度為109mmol/L枸椽酸鈉真空抗凝管充分接觸混勻,將其放置在離心機中以3000r/min的轉速進行15min離心,并在離心后的60min內完成檢測。將離心分離出的血漿應用日本產全自動凝血檢測儀(Copresta-2000)及其檢測試劑完成檢測。所有操作包括血液采集,血槳分離及儀器檢測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健康成人D-二聚體含量為0~0.5mg/L,超過0.5mg/L為異常。
觀察及比較8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
顯示AMI、ACI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槳DD水平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槳DD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前后DD水平與對照組比較(±s,mg/L)

表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前后DD水平與對照組比較(±s,mg/L)
注:與治療前比較(1)t=6.623;P<0.05,(2)t=5.846,P<0.05;與對照組比較(3)t=7.869;P<0.05,(4)t=9.714,P<0.05,(5)t=5.714;P< 0.05,(6)t=5.316;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AMI 組 45 0.92±0.265(3) 0.63±0.30(1)(5)ACI 組 45 1.04±0.62(4) 0.72±0.54(2)(6)對照組 40 0.18±0.08 0.18±0.08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抗凝系統,由多種物質組成,主要包括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凝血及抗凝系統,同時還有纖溶和抗纖溶系統,這些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化學反應過程,以及相互作用完成凝血[6]。在人體處于正常狀態時,上述這些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會保持較為和諧及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7]。而患者在病理狀態下,其體內的凝血與纖溶的動態平衡則可遭到破壞,表現為機體凝血傾向增強,導致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增加,直接引起D-二聚體含量增加[8]。業已證實,D-二聚體的生成反映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的激活,尤其在各種血栓形成性疾病及生理性高凝狀態時均有增高的趨勢。尤其在惡性腫瘤、肝臟疾病、糖尿病血管性病變、妊高征等疾病者增高更為明顯,因此對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發展變化,預后及轉歸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因此,測定血漿D-二聚體可對纖維蛋白是否生成進行判定[9]。有研究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表明患者體內有纖維蛋白血栓形成和纖溶發生[8],故臨床上可作為判斷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指標。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多由于血管壁的損傷、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機制的亢進和血液流動狀態的變化,從而使循環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臟或血管內形成異常凝血塊,最終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而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此時檢測D-二聚體即可顯示其含量升高。而急性腦梗死發病過程中,其體內凝血和纖溶系統處于持續活化狀態,故急性期血漿D-二聚體水平有顯著上升,推測是血栓形成時纖溶系統活化所致的結果[10]。由此可見動態測定血漿D-二聚體含量可作為臨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腦梗死病程及療效觀察的有用指標。
血漿D-二聚體是近年來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標志物之一,以住多采用酶聯吸附法(ELISA),膠乳凝集法等測定,本組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80例心腦血管疾病,并與健康體檢的40例進行對照,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隨著臨床治療措施的實施,顯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后其血槳D-二聚體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與文獻[11]報道相一致。提示檢測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總之,D-二聚體作為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降解產物,其血漿水平的增高表明患者的繼發性纖溶的增強,因此動態觀察患者體內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院將D-二聚體檢測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觀察例數偏少,更多的關聯性有待進一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