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萍
(武威職業學院附屬中醫醫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妊娠期高血壓已經成為妊娠期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生率約為10%,并對母嬰產生不良影響。而有數據顯示,妊娠高血壓患者發生產后出血的可能性高于健康產婦,而產后出血則是指通過陰道分娩,胎兒娩出后的24小時內,產婦出血量超過了500ml。而剖宮產產婦則在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了1000ml[1]。本次實驗選取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患者,均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出血,入選的患者共40例,通過分析不同的治療措施,更好地幫助產婦控制出血量,提高分娩的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患者,均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出血,入選的患者共40例,根據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次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自20例產婦。其中,產婦的年齡在24~35歲,平均年齡(28.6±1.3)歲,屬于初產婦的有28例,經產婦的則有12例,兩組一般資料的對比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經過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產婦及其家屬均表示知情,并且能夠配合手術和治療方案的順利進行。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硫酸鎂治療措施,即在分娩時采用10ml的25%硫酸鎂注射液+100ml的10%葡糖糖注射液完成靜脈注射;在24小時內進行三次;觀察組則實施米索前列醇聯合硫酸鎂的方案,在米索前列醇的使用上,需要在胎兒分娩出后,進行直腸0.2mg的攝入,并進行相應的按摩輔助[2]。
1.3 評價標準
對產婦的產后出血量進行統計,并記錄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以及造成的產后結局。
1.4 統計學方法
2.1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平均動脈壓情況上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平均動脈壓結果對比分析(±s,mm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平均動脈壓結果對比分析(±s,mmHg)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98.63±5.87 85.12±4.77對照組 20 97.56±6.25 91.63±5.33 t-0.452 3.254 P>0.05 <0.05
2.2 產后24小時出血量觀察組為(240.36±35.89)ml,對照組為(311.52±42.51)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上,兩組分別為15%和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國女性生育年齡的延遲,妊娠期綜合征成為常見的生產問題,而產后出血則是造成產婦死亡最直接的原因,需要正視。在出現產后出血時,需要分析發生的原因,并增強子宮收縮,及時地改善這一問題。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的基本病理為動脈的痙攣,這也是該疾病改善的方向。
硫酸鎂在妊娠期高血壓上能發揮不錯的治療效果,并可以和多種藥物進行聯合使用。硫酸鎂屬于抗驚厥類藥物,能夠促使平滑肌松弛,并加強血管的擴張型,減低血管的灌注壓,有利于疾病改善。例如,有學者表明,采用硫酸鎂和拉貝洛爾進行治療,其血壓狀況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但需要控制藥物的用量[3]。
而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選擇的米索前列醇主要是用于潰瘍性疾病的治療,但是也具有促進宮縮的作用,故而可以應用于該疾病的改善。通過直腸給藥,可以更好地實現子宮黏膜對藥物的更好更快的吸收,從而抑制縮宮素酶[4],這將有利于提升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能力,有利于控制產后出血量。而本次實驗表明,聯合米索前列醇、硫酸鎂能夠控制產婦的術后出血量,并且能夠控制好平均動脈壓,對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具有顯著成效。
綜上所述,米索前列醇聯合硫酸鎂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產后出血,有利于減少產后出血量,并有效地完成對血壓狀況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