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勇
(四川省大竹縣中醫院 四川 達州 635100)
目前臨床常見的胸部損傷時肋骨骨折,既往以局部加壓包扎或胸帶固定等傳統治療措施,但術后恢復時間長且極易發生并發癥,使得最終臨床療效欠佳。隨著現代醫療事業進步發展,臨床采取內固定術治療肋骨骨折,其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減少并發癥發生,但臨床在手術時機的選擇方面還缺乏統一認知,導致最終的手術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時機是很重要的,具有時效性[1]。為分析肋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效果及手術時機,報道如下。
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54例,研究組(n=27):男15例,女12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8.23±3.26)歲;其中暴力傷有11例,高處墜落有9例,擠壓傷有7例;對照組(n=27):男15例,女12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8.23±3.26)歲;其中暴力傷有12例,高處墜落有10例,擠壓傷有5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采取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組根據病情在6d內開展手術,對照組在6d后開展手術,具體手術流程如下:利用鎳鈦記憶合金環抱器開展手術流程,給予患者全麻后根據胸部CT三維重建肋骨,明確骨折部位與數量后合理選擇縱切口或橫切口,切開胸部組織后充分暴露骨折端。結合肋骨寬度、骨折類型與肋骨彎曲度選擇合適的環抱器,將其浸泡至冰水中完全松軟,完成后扣壓至病患肋骨位置,利用提前準備好的熱鹽水紗布濕敷,使得環抱器收緊后卡在骨折部位,結合手術情況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措施,若患者呼吸情況穩定則實施脫機拔管;若患者呼吸情況不穩定則采取機械通氣治療措施[2]。
臨床指標:術后評估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與下地活動時間,各指標時間越短則說明手術效果越好。
觀察兩組發生肺不張、肺部炎癥與呼吸功能衰竭的并發癥,發生率與手術效果。
研究組較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與下地活動時間均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d)

表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d)
組別 n 住院時間 機械通氣 下地活動時間研究組 27 19.42±3.06 5.42±1.38 9.08±2.15對照組 27 25.67±2.53 9.68±2.23 15.14±2.36 t- 8.1794 8.4407 9.8633 P-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n=27)發生肺部炎癥有1例,未發生肺不張與呼吸功能衰竭的并發癥,發生率是3.70%;對照組(n=27)發生肺部炎癥有3例,肺不張有2例,呼吸功能衰竭有1例,發生率是22.22%,χ2=4.1033,P=0.0427,研究組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P<0.05。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交通或高空作業等事故逐漸增加,導致肋骨骨折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對于單發性肋骨骨折患者實施保守治療措施能促進病情康復,但病情嚴重者或多處發生肋骨骨折患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易出現肺挫傷、氣胸或血胸等并發癥,若不及時采取對癥處理,則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有研究報道[3],內固定術治療肋骨骨折患者能提高臨床療效,其具有創傷小或手術簡便等優勢,有效解除縱隔擺動或反復呼吸運動造成的呼吸循環功能障礙,改善患者胸部疼痛感,確保胸廓穩定性能早期恢復,但目前臨床對手術時機缺乏統一規范,骨折6d內開展手術流程能有效糾正機體生理功能紊亂的情況,避免骨折6d后開展手術造成局部組織血腫機化或纖維骨痂形成,使得手術難度與并發癥發生率增加,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時機是很重要的。
國建飛,張濤,邢琳琳等研究中指出[4],內固定術6d內治療肋骨骨折患者能提高臨床療效,縮短其機械通氣、下地活動與住院時間,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本次研究組較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與下地活動時間均短,研究組肺部炎癥、肺不張與呼吸功能衰竭的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P<0.05(具統計學差異)。
綜上,對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內固定術6d內治療能縮短其住院、機械通氣與下地活動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