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珍蘭 張灌生 鐘躍 張亞萍 廖珍燕 袁權(通訊作者)
(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內江 641000)
股骨頭壞死是骨科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CT和MRI[1]檢查是其診斷的重要依據,本文在前兩者診斷的基礎上,探討了超聲顯像在成人股骨頭壞死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經MRI和CT確診的股骨頭壞死患者96例作為病例組,按ARCO分期標準,將其分為四期4組(Ⅰ期:B組;Ⅱ期:C組;Ⅲ期:D組;Ⅳ期:E組),每組24例,另選取20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A組)。共116例中,男60例,女56例,年齡35~75歲,平均(52.8±3.6)歲;病例組96例患者病程1~24個月,平均(8.6±1.2) 個月;單側46例,雙側50例。臨床表現:髖部疼痛,跛行,“4”字征陽性,患髖活動受限等。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以及體征、病程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正常對照組和病例組均經MRI和CT掃描,由1名主治醫師閱片,按照ARCO標準進行分Ⅰ~Ⅳ期。正常對照組和病例組均行雙側髖關節超聲(Aloka α10)檢查,聯合使用腹部及高頻探頭,采用縱橫切面掃查,由超聲科1名主治醫師完成,觀察正常組和患者組股骨頭旋股內側動脈流速和阻力指數、髖臼形態及股骨頭關節面和關節腔。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檢測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超聲檢查各組股骨頭旋股內側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數比較 與A組相比較,B、C、D、E組患者關節腔內血流流速不同程度減低,血流阻力指數不同程度增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各組股骨頭旋股內側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數比較(±s)

表 各組股骨頭旋股內側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數比較(±s)
注:與A組比較,B、C、D、E組,a:P<0.05;與B組比較,D、E組,b:P< 0.05。
組別 例數 血流速度(m/s) 血流阻力指數A 20 0.2±0.06 0.37±0.09 B 24 0.15±0.03a 0.48±0.12a 24 0.12±0.05a 0.61±0.11a D 24 0.10±0.03ab 0.73±0.18ab E 24 0.08±0.04ab 0.85±0.14ab P-<0.05 <0.05 C
2.2 超聲圖像比較
正常對照組超聲圖像:A組:股骨頭半圓形,股骨頸外層為強回聲的骨皮質,關節面為光滑的強回聲光帶,髖臼前緣為光滑的強回聲光帶。病例組異常超聲圖像:B組:股骨頭和髖臼形態無明顯異常,關節間隙可增寬,軟骨面可出現局部變薄;C組:股骨頭和髖臼形態有輕度改變,關節間隙不規則,軟骨面可出現厚薄不均;D組:股骨頭和髖臼形態改變明顯,軟骨面呈扁平狀,軟骨厚薄不均,關節間隙變窄等;E組:股骨頭和髖臼形態嚴重變形,軟骨面回聲中斷、塌陷等,關節間隙消失, 可有骨贅、髖關節積液等。
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癥狀及CT和MRI檢查。超聲可監測髖關節局部的血供,利于早期診斷。張焜等[2]研究顯示超聲能動態監測髖關節內血管血流動力學變化。本研究利用超聲波對正常組和患者組股骨頭內血流情況以及髖關節面及關節腔情況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與正常組相比,患者組關節腔內血流流速不同程度減低,血流阻力指數不同程度增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期患者關節面出現毛糙、回聲中斷以及關節腔間隙改變。因此,本研究揭示超聲能早期發現股骨頭關節內血流改變、關節面毛糙、關節腔積液等征象,為早期診斷提供線索。
綜上所述,對于股骨頭壞死患者,診斷除了結合CT和MRI外,還可考慮運用超聲進行早期診斷。超聲檢查對關節內的血流情況及關節軟骨改變獨具意義,并可發現關節內積液情況,對判斷關節內壓是否增加有定性意義。已有學者[3]利用超聲造影對動物進行研究,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實驗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