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國
(攀枝花市鹽邊縣中醫院 四川 攀枝花 617109)
闌尾周圍膿腫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傳統處理方案為保守治療或開腹手術,保守治療不僅治療時間較長,且療效較差,而開腹手術則創傷較大,不良反應較多。近年來,腹腔鏡一期手術在闌尾周圍膿腫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不僅創傷較小,并發癥少,且療效理想,可縮短病程。本文將對闌尾周圍膿腫采取一期闌尾切除術治療,并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82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6.94±4.07)歲,平均發病時間(14.24±5.45)h,平均白細胞計數(44.68±3.34)×109/L。對照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44.58±4.33)歲,平均發病時間(13.92±5.04)h,平均白細胞計數(45.45±3.67)×109/L。
對照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給予患者飲食指導,使用抗生素,靜脈滴注給藥。同時使用蒲公英、皂角刺、金銀花、歸尾、白芷等中藥,口服給藥,每日1劑。使用石膏桐油糊、芒硝加酷局部外敷。治療期間進行白細胞、體溫、臨床體征監測,觀察患者癥狀緩解情況。觀察組患者采取一期腹腔鏡手術治療,進行全身麻醉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腹壓為12~15mmHg,于臍與左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處、臍水平線右腹直肌外緣處分別作主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置入Troear,探查腹腔,將膿腫與腹壁進行鈍性分離,注意保護腸管。清除膿腫內膿液,充分暴露病變的闌尾,切除后結扎,電凝處理殘端,不包埋。若無法結扎闌尾根部壞疽,可將殘端包埋,或放置引流管。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恢復情況,包括體溫恢復時間、白細胞恢復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等、住院時間等。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體溫恢復時間、白細胞恢復時間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其中8例(19.51%)患者進行膿腫引流,無中轉開腹病例。對照組患者經過住院治療,白細胞、體溫均已恢復,臨床癥狀緩解,其中10例(24.39%)患者出院后復發,進行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體溫、白細胞恢復時間及應用抗生素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體溫恢復(h) 白細胞恢復(h)應用抗生素(d)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 32.22±2.46 32.72±1.63 5.23±0.92 5.56±0.91對照組 41 45.97±4.04 48.62±3.98 12.11±2.24 13.56±2.77 t - 18.614 23.672 18.192 17.569 P - <0.05 <0.05 <0.05 <0.05
目前,國內在闌尾周圍膿腫治療方案選擇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意見,部分學者認為,通過抗菌藥物+中藥保守治療膿腫可逐漸被吸收,但該方案治療周期較長,患者需要承受長時間的痛苦,且具有一定的復發風險。開腹手術創傷較大,且恢復緩慢,可能出現闌尾殘存膿腫、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因此,已經逐漸被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取代。在闌尾周圍膿腫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技術不僅損傷小、恢復快,且可行性較高。有學者認為,任何類型闌尾炎均可首選腹腔鏡手術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手術成功,無中轉開腹病例;對照組患者經過住院治療臨床癥狀緩解,患者出院后復發率為24.39%,進行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體溫、白細胞恢復時間及應用抗生素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充分顯示了一期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應用優勢。首先,患者病程明顯縮短,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胃腸道功能的干擾,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降低住院費用。其次,利用腹腔鏡技術手術視野清晰,有利于徹底探查腹腔內病變,清理感染病灶,術后腹腔感染風險極低。此外,所有操作均在腹腔內完成,可減少對腸管的牽拉以及對腸壁的反復摩擦,能夠避免腸粘連發生。在進行闌尾切除時,還能夠同時處理腹腔及盆腔的其他病變,降低誤診及漏診率。應注意的是,為提高手術效果,應熟練掌握手術技巧,例如,建立氣腹后,應先常規探查腹腔,仔細探查膿腫位置、大小,再處理回盲部病變;盡量采取鈍性分離技術,避免使用尖銳器械造成腸管損傷;確保充分游離闌尾,將其完整切除,吸凈膿液,避免出現術后感染。
綜上所述,對闌尾周圍膿腫患者采取一期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可縮短病程,避免出院后復發二次治療,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