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鴿鴿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數量也表現出明顯遞增趨勢。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緩解股骨頸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疼痛,使髖關節功能獲得有效恢復。但多數老年身體各項機能及手術耐受均較差,在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對手術圍術期提出更要求。本研究主要探討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患者手術室護理中行基于關注點拓展全方位舒適護理的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選取78例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入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年齡均超過60歲;單側發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排除伴有意識障礙、精神性疾病者。按隨機數字法將78例患者分為兩組。參照組39例,患者性別:男21例,女18例;年齡:61~82歲,平均(68.7±5.7)歲。研究組39例,患者性別:男22例,女17例;年齡:62~83歲,平均(67.4±5.4)歲。兩組在納入病例相關基線資料對比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參照組行手術室常規護理,內容為語言引導、健康宣教、體位擺放指導、術中生命體征監測及操作配合等。研究組行基于注點拓展的全方位舒適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舒適護理:護理于術前1d加強訪視,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影響因素。然后再通過加強溝通、展示手術治療科普圖片、手術成功量化數據等方式,幫助患者消除顧慮,減輕其精神壓力。②環境舒適護理:術前將手術室溫濕度調節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水平,通常濕度為50%~60%,溫度為24℃~26℃。③生理舒適護理:加強保暖護理,合理使用保溫毯、升溫裝置等;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應對干預配合,最大限度避免生理改變使患者出現明顯不適感。④疼痛舒適護理: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服務過程中須時刻保持動作輕柔,避免患者遭受外部刺激引發疼痛;引導患者表達疼痛,及時行有效處理;加強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疼痛產生原因及處理措施、效果,鼓勵患者保持放松心態積極配合相關處理。⑤體位舒適護理:規范、準確協助患者保護最佳體位,在不影響治療前提下盡量讓患者保持舒適體位;治療期間,護理人員站立于患者旁邊,時刻準備者為患者提高精神心理支持、體位維持護理;使用頭圈墊在患者頭部,防止耳廓受壓;使用腋枕墊在患者腋窩下,防止臂叢神經受損;使用軟墊墊在患者皮膚與骨盆固定器間,防止牽拉摩擦導致患者出現不適感。及時指導患者轉變體位,提高其舒適度。
選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1]評估患者舒適度,分數高表明舒適度高;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評估患者焦慮程度,分數高表明程度嚴重;選用Harris髖關節評分表評估患者髖關節功能,分數高表明功能好。
兩組患者干預前舒適度、焦慮情緒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舒適度評分、SAS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該組患者術后Harris髖關節評分也顯著更高(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Harris髖關節評分對比(±s,分)

表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Harris髖關節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舒適度評分 SAS評分 Harris 髖關節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39 58.58±4.37 89.87±4.28 51.52±2.21 45.13±1.35 90.42±6.37參照組 39 58.64±4.52 79.45±4.62 52.34±2.16 50.34±2.32 75.34±5.25 t-0.059 10.332 1.657 12.121 11.408 P->0.05 <0.05 >0.05 <0.05 <0.05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骨科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術式。術時不舒適感是導致受術者身心出現明顯應激反應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老年患者應激耐受顯著低于中青年患者。因此給予該類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時,通過科學護理干預提升并維護患者舒適度極為重要。
傳統舒適護理僅重視環境、患者生理方面的舒適度改善,往往無法獲得滿意護理效果。現代護理理念高度強度護理服務的優質化、人本化,手術室護理在內容上應體現拓展性要求、基于關注點拓展全方位舒適護理屬于系統、整體化護理模式,同時具備鮮明的創造性、個性化[3]。該種護理模式注重從身心、環境、疼痛、體位等幾個方面行優質護理服務。該種護理模式的應用可使患者在手術治療期間身心舒適度獲得顯著提升,避免患者出現劇烈應激反應。本研究中,研究組接受基于關注點拓展的全方位舒適護理后,患者心理狀態、舒適度評分相比參照組均顯著更優,髖關節評分顯著更高。
綜上所述,基于關注點拓展全方位舒適護理應用于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患者圍術護理中,可使患者舒適度有效提升,改善其心理狀態,有助于患者術后獲得更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