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廣西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廣西 欽州 535000)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缺氧缺血導致的心肌壞死,患者主要表現在胸骨后持續性疼痛,醫學數據方面顯示心電圖改變和血清心肌酶的活性上升。對患者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PCI常用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有效技術,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1]。多項研究提出,行急診PCI后盡早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升治療效果,利于患者康復。本研究探討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將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常規組(n=31)和實驗組(n=31)。其中常規組患者男性16例,女15例;年齡35~65(51.78±2.35)歲;實驗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21~58歲(45.47±3.24)歲;本次研究內容經患者同意,并簽署承諾書,且本次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常規組和實驗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將常規組的31例患者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手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具體操作內容如下:在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醫務護理人員立刻對患者進行嚴密的觀察,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和術后病情變化,并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癥狀,排除其他因素進而影響數據變化。將實驗組的31例患者,先采用常規組護理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早期康復護理方法如下:①術后1~2d,在康復醫生的協助下,醫務護理人員先將患者軀保持水平。每2個小時為一個時間段,其中各個時間段對患者進行抬高放平操作和不定時的對患者胸背進行按摩,適當調整患者體位,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每天2次,每次15~30min,患者掌握后每天自行訓練2~3次,并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和非主動的關節運動。掌握的標準是患者訓練時面部放松、無皺眉、呼吸深而慢、自我感覺肌肉放松。②術后2~4d,在病情穩定,醫務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關節活動,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使患者能自主活動側肢,活動肩、肘、膝各關節,每次5~10min,4~5次/d。但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幅度,避免患者幅度過大而引起的牽拉。③術后5~6d,醫務人員鼓勵患者進行自主練習,進行主動翻身、腹部呼吸等訓練(注意不可憋氣,動作幅度過大也將導致患者岔氣)。幫助下床坐沙發或直背椅,開始10~30min,1~2次/d,逐步增加時間。幫助下床吃飯、洗臉。④術后7d,患者床邊站立,室內緩慢步行,室內步行100米/次,2次/d,自行更衣,坐位大便,溫水澡等。
觀察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收縮內徑(LVESD)及射血分數(LVEF),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情況,觀察患者住院時間。
文中所有的數據均通過SPSS16.O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組間構成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測;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收縮內徑及射血分數(±s)

表1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收縮內徑及射血分數(±s)
組別 例數 左室射血分數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實驗組 31 7.14±0.78 35.36±15.23 50.36±6.56常規組 31 5.15±0.81 36.23±16.25 49.31±5.46 P - >0.05 >0.05 >0.05
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6±0.5)d,明顯少于常規組(7.5±0.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3.00%,常規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并的發癥發生率[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是因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缺氧缺血而導致的心肌壞死。急癥PCI技術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治療手段[2-3]。本研究數據顯示,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手術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的改善減輕患者腹痛、內出血、胸背酸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郭麗麗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
終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手術后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腹痛,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