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非
(成都市溫江區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肥胖是我國現在人群較為常見的疾病,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肥胖人群的身體內分泌受到影響,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較為常見的為高脂血癥,高脂血癥會致使肥胖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多種嚴重病癥,這會對肥胖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進一步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及時的治療[1]。本文主要研究溫針灸治療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51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4月—2018年10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溫針灸治療。
在所有患者中: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2.38±4.29)歲;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中關于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患者伴有體型肥胖高脂血癥、腹脹、納少、尿少、便溏、下肢水腫、舌質胖大等臨床癥狀和體征[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未進行減肥和降脂等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排除無法配合治療者;排除伴有糖尿病者;排除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溫針灸治療,治療方法為:選取患者的太白、陽陵泉、沖陽、豐隆、足三里、中脘、三陰交、氣海、天樞等穴位,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患者的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并且選用漢醫牌一次性針灸針對患者實施針刺,針灸針的規格為(0.3mm×40mm或者0.3mm×50mm或者0.3mm×60mm),進針得氣后,對患者實施補法或者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待患者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后,在患者的氣海、中脘、足三里三個穴位的針柄上放置1.5cm高、直徑為1cm的艾柱,然后將艾柱點燃,且在艾柱下方放置薄紙片,防止燙傷患者;針刺治療時,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一次,每隔一日治療一次,患者連續治療3個月。患者在治療期間嚴禁使用減肥藥和降脂藥。
統計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治療前后的肥胖指標和脂質指標,并進行對比。
使用SPSS22.0軟件統計學處理文中所有數據,采用t檢驗。P<0.05代表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體重、肥胖度、BMI、體脂百分率等肥胖指標,與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肥胖指標對比(±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肥胖指標對比(±s)
時間 n 體重(kg) 肥胖度(%) BMI(kg/m2) 體脂百分率(%)治療前 51 86.51±8.62 51.22±5.10 32.04±3.15 49.97±4.91治療后 51 78.82±7.79 38.46±3.85 29.07±2.73 37.52±3.72
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接受治療后,其TC、TG、LDL、HDL等脂質指標,與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脂質指標對比(±s,mmol/L)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脂質指標對比(±s,mmol/L)
時間 n TC TG LDL HDL治療前 51 7.66±0.72 3.98±0.38 4.82±0.45 0.81±0.07治療后 51 5.63±0.54 2.21±0.20 3.36±0.31 1.32±0.14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食較為油膩、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脂肪在人體內堆積,進而容易引起人們出現肥胖的癥狀。肥胖是現在影響我國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其對人體身體機能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長期的肥胖會導致人們出現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嚴重病癥。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產生是由于患者貪食、脾胃負擔超常、運化失調、水濕停滯所導致,患者會表現出尿少、納少、便溏、下肢水腫等臨床癥狀,嚴重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3]。
臨床上對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主要實施健脾利濕、祛濁降脂的方法進行治療,本次研究給予患者實施溫針灸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溫針灸治療時,選取患者的太白、陽陵泉、沖陽、豐隆、足三里、中脘、三陰交、氣海、天樞等穴位進行針刺,可以起到健脾益氣、扶正祛邪、引伸元氣、升清降濁、通達三焦、祛濕化痰的功效,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本文研究得出,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體重、肥胖度、BMI、體脂百分率等肥胖指標,與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接受治療后,其TC、TG、LDL、HDL等脂質指標,與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接受溫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肥胖和高脂血癥的癥狀,值得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