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青 玄
鄉村振興是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則是指導綱領。當代中國最大的困難在農村,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農村,三農問題的解決與否將關系著中國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
城鄉二元格局的長期存在,既為中國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積累,卻也讓中國農村現代化步伐大大落后于城市,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嚴重。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尤為關鍵,缺錢缺人的廣大農村地區要發展,必然要摸索適合本地特色的發展道路。
傳統的農業生產單位面積創造的利潤有限,回報率較低,農業生產易受氣候等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除了個別高利潤特色農產品領域,民間資本一般不愿意介入農業投資,政府投資有限,造成了廣大農村地區資本非常稀缺。
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到城市謀生,通過收入轉移,非農收入已是很多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也造成了農村地區勞動力大量減少。在市場經濟發展下,大量有技能和頭腦的年輕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造成了農村人才極為稀缺。在五大振興中,人才振興是最為重要的板塊,在今天資本充足甚至泛濫的時代,人才流意味著資金流,眾多一、二線大城市為此大大降低了戶籍門檻,儲備城市未來發展的人力資源。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中小城市和縣城已經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更何況鄉村。不僅中國,英國倫敦、法國巴黎、俄羅斯莫斯科、日本東京等特大城市的虹吸作用也非常明顯。

要完成鄉村振興五大要求和五大振興目標,解決資本稀缺和人才稀缺是基本前提,也是思考的出發點。
扶貧異地搬遷、農業科技下鄉、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合作等方式在探索鄉村振興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府投入資金有限,加上很難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參與熱情,鄉村振興依舊任重道遠。在互聯網時代,新型農村網絡社區將可能成為道路之一。
愛沙尼亞數字公民工程的快速推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參考,一個130 萬人口的國家通過數字公民工程吸納著全球的參與者,為愛沙尼亞提供著資金和智力支持,打破了傳統國界的束縛,很多未曾到過愛沙尼亞的人成為了其數字公民。
中國作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互聯網+”戰略正在各個領域推進,在鄉村振興中,互聯網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探索建立農村網絡社區,創新組織模式,推動城鄉融合,加快城市和農村候鳥人才的發展壯大。
在國家和省級重點小城鎮中,選擇條件較為成熟的村試點,具體要求如下:
2.2.1 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試點村應有基本的路、水、電、氣、網絡、通信基站,能夠滿足外來游客和貨車運輸的需求,已有農村淘寶店、京東農村服務站等最好。
2.2.2 人口規模足夠 試點村應具有數百勞動力,滿足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運輸、農村休閑游等基本勞動力需求。
每個市可在每個縣確定1~2個試點村,由市政府主導,在市區建立農村創業一條街,為每個村提供一家門面和廠庫,為試點村創業農民提供稅收和其他優惠措施。
試點村在政府提供的場地進行自主經營,主要經營村中綠色有機食品,提供鄉村旅游信息,兼顧經營農家特色餐飲等,激發民間創新活力。
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農產品銷售平臺,拓展市場,積累人氣,為下一步的農村網絡社區鋪墊。
由政府出面與IT企業洽談合作,共建農村網絡社區。市縣政府、重點鎮政府、試點村村民為主體,世界各地的網民作為參與者,建立類股份制的農村網絡社區經濟體,匯聚資本,做大產業,開拓市場。如:某試點村需要500 萬元投入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市縣鎮根據情況投入150 萬元,占比30%,農民自籌50 萬元,占比10%,剩下60%按照有關部門規定,在網絡平臺募集,每人最少投入100 元,最多投入5 萬元,以支持更多人參與。每個投資者獲得試點村網絡農民身份,享受投資分紅,并可享受購買農產品的一定優惠。
試點村農民和每一個網絡投資人按照投資數量獲取積分。每次購買試點村農產品和餐飲、旅游等消費也計入積分。積分越高,在未來購買服務和商品時,將享受不同的折扣。
在農村網絡社區平臺,開啟團購預售活動,價格優惠,同時引入農業保險,給予農業生產等可靠預期,也保證消費者的權益。社區公民不僅是投資人,也是消費者,激勵社區公民主動推廣平臺,擴大社會影響力。
傳統農民知識水平普遍有限,難以做長期規劃和市場開拓等,城市高級知識分子也很難直接參與農村建設規劃,在農村網絡社區,開啟社區公民論壇,支持鼓勵各方提供建設意見。重大項目和決定通過社區民主投票,選出方案,建議被采納的社區公民將獲得積分和社區表揚等。
傳統城鄉二元結構,不少農民工遭遇雙重矛盾:回不去的鄉村、留不住的城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固然是好的,但是也讓放棄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農民工承受著不小的機會成本。試點村的農民,無論是曾經在外的農民工,還是留守的農民,其身份將變得模糊,一方面他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城市市場開拓、餐廳經營等,成為新時代候鳥式人才。
村委會是政府在鄉村職能的延伸,但是幾十年的城鎮化運動,讓很多村委會非常尷尬,沒有多少村集體資產,也留不住什么年輕人。通過網絡社區,村委會轉變為聯通城市和鄉村的信息平臺中心,以類似公司模式運營,不斷增加村集體資產,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傳統的農村電商普遍受制于物流成本高昂,在新型農村網絡社區平臺基礎上,貨車可實現雙向運輸,進村運輸快遞商品,出村運送農產品、手工藝品和工業制品等。
試點村的銷售點既是農產品集中銷售地,也是旅游推介平臺。城市居民可以體驗鄉村種植、采摘等農業生產活動,也能實地了解農業生產基地的情況,吃上放心食物。
打破城鄉二元化結構,實現城鄉融合,既要鼓勵農名工返鄉創業,也要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構建新時代的農村網絡平臺。資本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匯聚一起,將激發農村內生動力,加快提升農村現代化進程。在探索階段,可以從市內開始,較為成熟后,跨市開展相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