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3日文章,原題:對在美中資企業來說,跨越文化鴻溝的能力決定成敗2014年,兩家中國化工企業都制定斥巨資在美國建造大型工廠的計劃,最終擬建的這兩家工廠都落戶于路易斯安那州,且僅相距數英里。5年后,玉皇化工已獲得所有主要許可手續且其工廠建設已完工60%,而另一家仍在疲于應付有關審批事項。
一些業內高管、當地官員和公民團體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進展程度反映出這兩家公司在應對美國商業文化、風險和有關限制等方面的不同經驗。
擁有1500家會員企業的美國中國總商會上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文化差異是其會員在招聘和留住美國員工時面臨的最大問題。該商會表示,美中文化差異是在美中資企業遭遇的最大戰略挑戰之一。“他們并不清楚自己欠缺哪些知識”,玉皇化工美國公司首席執行官姚超良(音)表示。該公司正在路易斯安那州投資18.5億美元興建化工廠。
其實,在美國絕非只有中資企業面臨此類問題,日企、韓企過去也分別因封閉式的管理、直率的表態受到指責。
但跨文化專家表示,美中兩國企業的一個共同問題是“自大”:在各自巨大的國內市場取得成功后,他們尚未(因地制宜地)改變其經營策略就大舉進入對方的市場。例如,美國家居建材零售巨頭家得寶在2006年大張旗鼓進軍中國后才意識到,其DIY(自己動手組裝)的賣點在勞動力便宜的中國被視為一種貧窮的標志。2012年該公司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后7家連鎖店。
在美國,中資企業也在受困于其更具行政色彩的管理體系。這種體系并非總是能與美國員工相安無事,因為后者以挑戰管理者權威、越過老板行事且公開表達反對意見等著稱。
在美中資企業犯下的另一個錯誤是過于依賴從中國調遣的經理人。由于缺乏相關語言技能或文化認知,這些經理人習慣了中國的工作模式,很難與操著英語或西班牙語的美國員工打成一片。
阿肯色州經濟發展委員會駐上海代表處主任林賽·劉說:“我們盡量讓我們的(中國)客戶招聘(美國)當地員工和團隊負責人,并為社區活動出資以縮小文化鴻溝。”
專家表示,與語言技巧同樣重要的是溝通問題。中國人之間的互動通常更間接和微妙,這有可能讓習慣于明確且直接指令的美國員工難以覺察。“中國文化不提倡對抗,”華盛頓公共政策企業AccessPartnership的國際經理呂曉萌(音)表示。“他們更傾向于旁敲側擊。”
最理想的人選是說流利中英文的經理人,他們能夠為兩種文化搭建橋梁,并有權及時做出重要決定。姚超良表示,對許多正前往美國的中資企業來說,避開主要文化陷阱的能力已成為決定其成敗的因素之一。▲(作者馬克·馬格涅,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