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褶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的進步,教育仍舊是社會大眾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問題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高校領導及教師的關注,新時期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代學生的需求,不停地創新改革才是最重要的,而本文則是就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為議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化多元化 思政教學 機遇
引 言
世界正朝著一體化方向在發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西方國家的思想在不斷地涌入中國,再加上我國教育在不斷地改革,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文化的前沿,高校生自然會受到來自國外的各種新的生活方式及道德準則的浸染。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面臨的機遇
(一)文化的多元化促進高校思政教學的與時俱進。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在現如今原有的教學方式基礎上,可以不同程度的吸納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這不僅可以將高校的思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還可以使其思政教學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高校教師也可以趁此機會不斷的向國外的優秀教師進行學習,汲取不同的經驗以及教學理念,以便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1],只有從教學方式上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才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的思政教學,使其能夠與時俱進。
(二)文化的多元化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空間。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使得文化的霸權主義不復存在,在促進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民族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在此基礎上,高校的思政教學模式也不再單一,有了更多的選擇,教學方式也比以前更加靈活、多變。另一方面,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生活來講,則更具開放性,高校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不但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對于思想道德問題也會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關注,對新事物的看法也會更加全面,角度會更廣,思維會更加開闊,于社會層面來講,會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度和理解度。
二、文化多元化對高校思政教學的挑戰
(一)商業性文化對社會價值觀念的侵蝕。商業性文化作為眾多文化的其中一類,它的崛起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的,我國的經濟之所以發展勢頭迅猛,這全都倚賴于市場經濟,不僅使我國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大的保障,同時也為我國帶來了務實、功利等新的社會理念,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理念一步步的被人們所接受,甚至到最后會認可它,相反,一些趨利性的社會經濟理念也在一步步的蠶食著人們的價值觀,因為一時的貪念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商業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尤其是對部分高校生的影響,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
(二)大眾文化對主流政治信仰的顛覆。所謂的大眾文化,即是一些較為貼近大眾生活的文化,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興起并迅速展開,雖然其文化價值不高,可是對于主流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僅如此,它還會不斷的打壓高雅文化,傳統文化也會受其影響。對于高校生而言,大眾文化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畢竟玩樂始終是學生的天性,而且長期受此影響,高校大學生會漸漸地否定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主流政治信仰,對此會產生質疑,有些更嚴重的,會摒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信念,轉而投入西方資本主義的懷抱,這不僅辜負了長期以來教師對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對高校生自身的發展產生不可預知的后果。
(三)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隨著世界格局的多元化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相較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西方外來文化更注重自我個性化發展,過于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長期以來,這種價值觀念漸漸地被人們所接受[3],要知道,這與我國傳統的樂于奉獻的精神文化是相矛盾的。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怕這種文化觀念上的認同慢慢變成一定程度的政治觀念認同,從當初的欣賞態度漸漸轉變為理性的追求,這對于高校生來講,是十分嚴重的,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生極度扭曲,就算再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難以將其挽救回來。大學生這個群體,相對于社會人群,他們更容易接受外來的文化,而且外來文化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消費觀念及生活觀念,甚至對于他們的審美及交往,還有道德倫理觀念都會產生巨大的沖擊,長此以往,大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其生活及精神上就會產生莫名的空虛感,再嚴重些,將會直接造成高校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應對措施
(一)教學內容上明確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傳統文化是我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生活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也是全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心理及價值取向的一個精神主體,是我國不斷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對于高校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現階段,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要忽略環境的育人作用,要不斷的優化校園環境,使得高校生處于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中,這對于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構建會有很大的幫助,某程度來講,剛好會與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構建相融合,還有一點就是要將思想政治教學與新時代的需求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凸顯出時代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的教師及學生對內會有精神上的追求,整個思政教學重點一定要把愛國主義擺在首位,不斷培養高校生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不是說我們應該堅決抵制外來文化,而是要求高校思政教學在堅持主流思想一元化的同時,應該積極的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的精髓,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夠不斷的進步,也就是說,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把非主流文化中的意識形態進行提煉加工,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引導,而另一方面則是把一些西方外來文化中的積極的、具有閃光點的思想文化拿來借鑒[4],在這種文化碰撞中提取出新的文化內容,作為主流文化的補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就要求高校在思政教學中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樣才能夠留住外來文化中的精華,然后再為我所用。
(三)教學方式上展開網絡化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如今是網絡的天下,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高校思政教學可以試著從網絡方面入手,在網上建立一個開放式的平臺,一方面平臺上要大力宣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內容,以此來捍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及美德,讓這種健康、先進的思想文化站穩陣地,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在網絡上做一個主題網站,網站內容一定要有所創新,不能只是一味地將思想政治相關的理論及內容放在上面,還要結合當代高校生的心理,試著把網站做的有一定的趣味性,借此來吸引更多的高校生,只有這樣,他們才愿意融入這個網站,做好第一步,之后再慢慢的利用網站來進行思政教育,長期堅持下去,一定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思政工作也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面臨一定的機遇,但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相信只要高校在教學內容上明確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在教學方式上展開網絡化教學,就一定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意識,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的思政教學改革,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尤建國 高 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向[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7).
[2] 趙瓊. 價值多元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價值觀重構的困境與抉擇[J], 高教論壇, 2009, (2).
[3] 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社會縱橫,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