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男
摘 要:為了對科學合理的完成音樂“行為藝術”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首先對我國的音樂行為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之后展開了關于音樂“行為藝術”的生存反思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我國音樂“行為藝術”的可行性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
關鍵詞:音樂“行為藝術” 可行性 探究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行為藝術也獲得了越來越人的認可,對人們以及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雖然很多音樂“行為藝術”的效果都不受大眾的認可,但是這并不代表其出發點是不好的,只是人們的審美效果不一樣罷了。所以,本文展開音樂“行為藝術”的可行性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的音樂行為藝術分析
約翰·凱奇音樂一方面對卡普羅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我國優秀的作曲家譚盾被創作觀念所影響,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譚盾在音樂創作過程當中出現了具備行為藝術的優秀作品,這樣的創作主要把先進的藝術創作方法以及表現手段向實際生活當中的具體情景進行拓寬,人和物之間共同對作者的情感進行轉達。比如,譚盾在創作《鬼戲》以及《樂隊劇場》等作品的時候,盡可能將場景表演、樂隊以及多媒體技術等全面整合起來,特別是在《樂隊劇場2》當中,其可以調動出觀眾直接參與到具體表演當中的主動性以及熱情,其也是觀眾參與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藝術。在此創作當中出現了石樂、紙樂以及水樂等內容,這些內容都屬于“行為藝術”,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譚盾所舉辦的紙樂音樂會當中,其使用揉、撕、揚以及擊等行為,讓觀眾感到震撼,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巨大感受。被楚文化當中萬物與萬物之間以及萬物與人之間的對話理念所影響,譚盾覺得萬物都具備菱形,他可以根據自己的行動讓紙片在樂隊成員的樂譜當中進行翻動,這樣會出現具備起伏性以及組織性的聲音,并且經過譚盾的有效引導和交響樂之間進行整合,譚盾在很大程度上讓紙張擁有了生命,并且讓紙張發揮出了自己的情感作用。在譚盾的有關引導之下,紙片也成為了樂器,其可以演奏出非常美妙的音樂,這樣的音色并不比交響樂差,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作曲家要具備靈活且充分的藝術構思,某些學者認為譚盾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重點使用反向思維。
二、關于音樂“行為藝術”的生存反思探討
(一)音樂“行為藝術”與創新之路
到目前為止,創作主體依舊是譚盾作品的音樂性,在他的音樂作品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像是展開部以及呈示部等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像是他的《水樂》作品之中的節奏我們十分的熟悉,同時像是《鬼戲》中的哭喊和踱步都是提前進行過優秀的創作編排的,存在更為優秀的層次性變化,但是“行為藝術”更是進行相關理念闡釋的最有力方法。所以,音樂“行為藝術”
實際上就是創作理念獨樹一幟創新十分優秀的音樂作品,或許大家并不會欣賞這些作品,這也并不是說明這些作品并不優秀,僅僅是人們的審美慣性不同。因此,大家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音樂“行為藝術”可行性的判斷,這樣才可以為藝術活動的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譚盾在表述對象化的時候展現了十分明顯的地域性標志,他會在傳統的創作方式當中跳脫出來,進而追求更加深層次的美學,使用自身文化方面的積淀做好音樂創作,經過這樣的嘗試至關重要。在創作音樂作品的道路上,要求藝術家在優秀文化創新的基礎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新以及創作。對于音樂創作而言,民族元素十分重要,但是在譚盾所創作的音樂當中具備這樣的元素,鬼神之氣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由于當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多元音樂,并且這個世界對多樣性音樂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廣闊,如若缺少創新的靈感,世沒有辦法在中和的基礎上展開,比如,人們如果經常在框架當中創作音樂,這樣的音樂便會缺少創新性,在譚盾創作音樂的過程中,拓寬了其包容的界線。譚盾與生俱來便有藝術家十分執著的特質,否則,這樣的新意依然會被固定的框架所打磨,變得和大眾音樂同質,但是,譚盾卻改變了這樣的現象,他保證了自身音樂創作的獨特性與新穎性。
(二)音樂“行為藝術”的文化歸宿
在觀賞夏洛蒂·莫爾曼所表現出的行為藝術期間,人們需要深入的分析藝術行為與非藝術行為之間的界限以及區別,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兩者之間的界限是否能夠被打破。從后現代音樂意識的角度分析,夏洛蒂·莫爾曼在創作音樂曲目時,市場會做出一些極具創新性的“藝術行為”。但是這些行為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會受到極大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音樂行為藝術出現過于片面化的問題。而夏洛蒂過于信奉文化平等理論,在這種理念下,音樂行為藝術發展的規范性將很難得到保障。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多元文化平等現象是世界秩序變化之后文化的必然發展走向,而音樂的藝術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如果無節制的肯定一種音樂的行為藝術,那么必然將會知識音樂創作者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而夏洛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在進行音樂創作期間,已經逐漸的脫離了音樂的本體,在這種情況下,所創作出的音樂曲目,并沒有實際意義。從實際角度出發,藝術效果的表達方式并不僅僅是直接表達,同時還可以間接的進行表達。而夏洛蒂的音樂行為藝術確過于重視直接表達。而該種音樂的行為藝術對于時代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要求相對較高,只有在特定的時代以及特定的心理情懷下,該種藝術行為才會得到認可,在這種情況下,該種行為藝術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文化的變革而逐漸消失。因此,相關的音樂藝術行為研究學者必須要重視音樂行為藝術的文化歸宿研究,結合行為藝術的特點,準確有效的分析出該種行為藝術的文化歸宿。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世事無絕對,人們在進行音樂“行為藝術”的可行性分析應該從多樣化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才可以為藝術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朱永彩.音樂“行為藝術”的可行性探究[J/OL].黃河之聲,2018(22):146-147.
[2] 王曉琨.音樂行為藝術[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02):12.
[3] 胡黛麗.音樂教學中的行為目標[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6):100.
[4] 梁光焰.行為藝術必須接受公共性的拷問[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27(10):109-112.
[5] 劉洪,楊琦.行為藝術廣告傳播:動機與形式的悖論[J].中國記者,2017(0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