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洛克”一詞源于西班牙語“barocC”,本是形容形狀不規則的珠寶,后指17、18世紀一種華麗、充滿裝飾性的藝術風格。本文從庫普蘭、巴赫音樂比較巴洛克時期法國與德國的鋼琴音樂風格。
關鍵詞:庫普蘭 巴赫 巴洛克時期 鋼琴
“巴洛克”一詞源于西班牙語“barocC”,本是形容形狀不規則的珠寶,后指17、18世紀一種華麗、充滿裝飾性的藝術風格。巴洛克時期以第一部歌劇誕生開始,以巴赫的逝世為終,這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期也恰恰是歐洲歷史上最動蕩不安的時期。從17世紀開始,各派宗教黨爭紛沓、相互傾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上流社會卻仍然追求極盡奢華的生活狀態。皇宮貴族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虛榮心,廣納各地最頂尖的音樂家、藝術家。后隨著資產階級的誕生,社會逐漸安定,經濟科學快速發展藝術領域也隨之繁榮。尤其是文藝復興帶來的影響,人民整體思想得以提高,人們開始追求“以人為本”的世界觀,不再只浸浴于假象中的世界,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宗教的地位一落千丈,各派宗教不再“一手遮天”。此時的音樂發展也不同從前,同樣受到文藝復興的沖擊,音樂一改往日古板、規矩,音樂家的思維方式更開化,想象力和創造力突飛猛進。作曲的主題、內容、形式不再必須服務于宗教,形成一種當時特有的“巴洛克式”音樂風格,而這樣的音樂形式對歐洲音樂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成為鋼琴音樂發展道路上的敲門磚。
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位鋼琴音樂家非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與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莫屬,這兩位音樂巨匠分別代表了德國與法國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地位。巴赫與庫普蘭雖同為巴洛克時期的鋼琴家,但由于地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兩位的音樂風格也可以說是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本質上來看,音樂風格是時代與人類精神的產物,與當代的文化思想與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是經又人的思想而創造的,那么在研究音樂的同時,就必須結合音樂與人的關系。在研究音樂聲響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更看重音樂的社會背景、歷史人文。如果不將音樂代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就無法真正的了解作品背后的含義。本文從法國與德國的歷史背景為研究方向,分析巴洛克時期以庫普蘭代表的法國與以巴赫代表的德國鋼琴音樂風格。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譽為“西方鋼琴音樂之父”,其對于復調音樂的貢獻被世人公認為音樂史上最不可或缺的音樂家之一。巴赫創作音樂最為頂峰的時期為18世紀上半葉,他生活在德國,當時德國正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封建貴族互相爭權,各自稱王,每一座貴族的城堡都有各自王侯。原本不大的德國被瓜分為三百多個自主的小國。各名流貴族為顯示自己的權利與勢力,會在皇宮里設立豪華的宮廷樂隊,許多民間音樂家為謀生而淪為樂隊的樂師,即使是天賦過人的巴赫也沒能逃過被奴役的命運。在宮廷環境下的創作風格,不僅技巧高吵,且莊重嚴謹。巴赫的音樂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超高的思維性,將哲學與藝術完美的融合。巴赫在創作大量鋼琴音樂作品時,德國正處于貴族瓜分領土的時期,平民百姓受到來自各個階層的脅制,只能寄希望于教堂禱告,巴赫將一切看在眼里,他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德國的感情,那就是創作。回首巴赫的很多音樂作品,都能從中體味到其中的哲學思想以及他對于生活的思考。他將宗教的苦難精神與個人經歷結合且加以具象和升華,作品中雖沒有過多華麗的炫技技巧,但能精準的刻畫出人民的生活,從曲中時而能感受到對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悲憤,時而能感受到對上帝與美好理想的最求。其每一部作品都有著明晰的歷史價值。
庫普蘭出生于法國巴黎的音樂世家,其家族的社會地位與巴赫家族在德國的地位相似。 ?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使得兩位音樂家雖所處同樣時期,風格卻截然不同,我們從以下幾點做對比:
首先,庫普蘭創作的古鋼琴音樂以洛可可風格的舞曲居多,多為描寫性內容音樂,其作品以描繪人物肖像、田園風光為主。作品的節奏相較早期鋼琴音樂更為復雜,將不同的旋律相互交織以此連接相對應的樂句。而巴赫的作品多以規律性極強的復調音樂為主,內容多與宗教有關,音樂上也更為結構化,與建筑結構思維相似,其音樂對于力度的處理并不是單純的漸強或漸弱,而是強-中強-中弱,形成一種階梯式的變化。
其次,二人的創作領域與體裁有所不同。庫普蘭將鋼琴音樂從聲樂與舞蹈的伴奏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音樂體裁,他創作了大量的鋼琴小品,這種帶有浪漫詩意的獨立性鋼琴作品被后人所接受,紛紛效仿這短小而又精致的體裁,為19世紀鋼琴小品的鼎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巴赫創作領域廣泛,其影響最為深遠的復調音樂,總結與升華了歐洲前幾個世紀復調藝術。時至今日,巴赫的賦格曲仍然無人能及。《十二平均律集》對于后世鋼琴教育方面的作用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作品中蘊含的和聲對位、聲部交替都引領鋼琴音樂進入新的時代。
再者,是兩位對于羽管鍵琴創作方式的不同。巴赫在羽管鍵琴上的演奏與創作更偏好于追求管風琴的效果。而庫普蘭將羽管鍵琴獨有的性能作為創作基礎,側重于展現其純凈的音色,更加注重音樂內在的靈魂。這種做法被法國后世的鋼琴家繼承與延續,甚至到浪漫主義時期,對肖邦也有很大的影響。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歐洲音樂的先導,法國與德國作為巴洛克時期音樂蓬勃發展的兩個重要國家,都在不同方面對后世鋼琴音樂做出重大貢獻,庫普蘭與巴赫的音樂作品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或許這就是為什么巴洛克音樂一直到現在還能久負盛名、長久不衰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1] 《弗朗索瓦·庫普蘭鋼琴音樂風格的形成及特征研究》;
[2] 《淺析巴洛克時期鍵盤音樂的演奏特點》;
[3] 《淺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藝術》
作者簡介:金帥,女,山東大學(威海),1998.8,本科,音樂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