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堂
【關鍵詞】懲戒;學生;影響;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039-01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對教師體罰學生的負面報道比較多,同時也是學校與家長矛盾比較多的地方。那么,有沒有既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又體現合理的懲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良策呢?有,那便是懲戒。懲戒是學校教育這一過程中的特殊方式,是學校和老師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的處理方式,也是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懲戒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學生潛藏在內心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在平常的學習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這種情感,讓學生們大膽去做,放手去做,老師和家長認真評判,積極鼓勵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讓學生從小有擔當、有責任心。然而,部分學生在做事的時候總是粗心大意,丟三落四。通過正向引導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就要引入懲戒提高學生做事的責任心。那么,何時利用懲戒的方式呢?通過談心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事的重視程度,從而用心做事,提升做事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適當的方式懲戒,提高學生做事的責任心。懲戒不是體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如罰跑、罰站、罰抄規章制度、罰打掃衛生等。
二、懲戒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習的過程就是培養一種習慣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對就有錯,對于好的有利于發展的習慣則積極鼓勵形成定勢即可。首先,對于錯誤的習慣,不良的習慣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去更正,使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更正錯誤的方式既有同學們內心深處的自省,也有教育者監督、督促的外輔。其中外輔手段有多種,而懲戒就是其中的一種。如,用戒勉談話的方式強調習慣的重要性,指出不良習慣的危害,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改變自己,養成良好習慣。其次,也可以用適當的懲戒,從學生身體到心靈引起注意,促使自己改變自我,達到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最后,懲戒也是教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對于那些頑劣少年,老師們苦口婆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卻感化不了他們,矯正不了他們時,懲戒就是必要的手段。反之,如果老師們放任不管,任其發展也就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同時,也給社會留下了不安全的隱患。
三、懲戒有利于學生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
每個人都有一個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生命體都在學習交流中學習自己的知識技能,學習自己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這是生命體活著的基礎。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面面俱到就有失誤和出錯的時候,無心之錯可以談話糾正,頑劣之錯用恰當的懲戒有利于學生由社會人到自然人的轉化,使之在社會規則之中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有的人在學生階段沒有受到應有的懲戒,膽大妄為不受行為規范的約束,更不遵守行為準則的約束,最好的辦法就是受到懲戒。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接受教訓使之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更加有用的人。
四、懲戒有利于社會穩定
社會是一個群體,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生活都有他的生活模式,每一種生活的方式都要遵守生活的規則。學生要遵守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通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既有廣泛宣傳的教育模式,又有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教育模式,還有受到違規懲罰的學習模式。懲戒使我們的行動更加符合社會準則,又可以維護社會的有序發展與穩定,更給每一個人的行為做出了指南。
要知道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要讓同學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走向社會就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學生們犯錯是難免的,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懲戒使學生盡快糾正錯誤。“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讓違紀違規的學生受到懲戒,更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有序發展。
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也對問題學生做出明確的懲戒規定。為此,我國也應盡快出臺懲戒辦法,不要讓一線教師面對問題學生時縮手縮腳,瞻前顧后,甚至避而不管。更不要讓老師面對那些無理取鬧、借機滋事的家長束手無策,讓老師失去教師的尊嚴。其次,我們的家長也應正確理解教育與社會、學校、家庭的關系,合理處理學生與老師的矛盾,使頑劣的學生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上來。最后,當老師與學生發生矛盾時,網絡與媒體要正確報道事實真相,報道正能量的事,以有利于解決老師與學生的矛盾,有利于解決老師與家長的矛盾,進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