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今年是十年來第一次,高考報名人數突破千萬。在這千萬考生當中,很大一部分人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從規模上看,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職教體系。職業教育是培養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的高素質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教育,職校畢業生成了支撐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生力軍。
雖然很少有人否定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職業教育卻抱有一定偏見。產教融合的難以落地、就業質量不高等都一直是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要破解這一問題,需要從根源上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能力與學歷,門第與機遇,究竟哪些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職業發展?對于廣東梅州貧困家庭出身的余坤章來說,能上大學已然是一種幸運。從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兩年后,他已經在公司做到了區域經理的位置。
相比之前還要靠爺爺微薄的退休金養活家里五口人,如今月薪過萬的他,再也不是曾經那個貧窮困苦的農家子弟了。從高職院校畢業短短兩年,余坤章的收入已經超過了許多本科畢業生,這樣的案例并不多見。事實上,大多數高職畢業生還掙扎在月薪兩三千的低技能崗位上。
近年來職業教育雖被高度重視,卻鮮有職業學校成為人們追捧的深造首選。 “上職校學不到真本領”,是許多學生和家長的擔憂。這樣的擔憂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困境。為了和中職拉開差距,不少高職教育把重點放在了“升本”或學生的理論教育上,反而沒有更加注重“職”,以至于難以培養適應社會的高技能水平高職生。
“職業教育要走改革的路而不是走升格的路。” 近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發表了他的觀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到現在,有些職業院校有較明顯的“升格”和“升級”愿望,“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很可能就走到了‘同質化道路上去了。”
要想讓中國的職業教育“香起來”,不能再走老路,而要走改革之路。職業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課程教育的含金量,在專業設置、課程配套方面與實踐深度結合。畢竟,不能給人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難以得到社會的尊重。
在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2019屆的367名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崗位,301名同學成功獲得基層一線管理干部或技術骨干崗位,占比82%。其中,17名學生畢業就獲得了萬元月薪。
是什么讓這所職業學院在辦學的五年多時間里實現了從崛起到跨越?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院長劉惠堅有著二十多年的職業教育經驗,在他看來,職業教育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學校定位的問題,前置性地把控職業教育的趨勢。
“比如酒店管理專業,中職教育如果能夠培養出勝任服務員這個崗位的酒店人才,那么為什么高職,甚至本科院校培養出來的人還是需要先從服務員開始就業?”劉惠堅提出了疑問。中職與高職在專業設置上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不僅專業名稱一樣,連專業的課程體系也基本相同,教學內容也大量重復交叉。
“不同層次的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應當有不同的定位。”劉惠堅強調,碧桂園職業學院在辦學之初,就把“經濟大潮中的黃埔軍校”當作定位,不培養"士兵",而是要培養“基層一線管理干部或技術骨干”。
在全國范圍內,這是第一家如此大膽定位的職業學校。為了擺脫“千校一面”、人才輸送脫離企業實際需求等問題,劉惠堅大刀闊斧地進行課程改革,把別的學校兩年半的課程和實操精簡到一年半,濃縮出最重要的精華部分。
“這個過程你們聽起來可能是天方夜譚,但實際上經過改革,我們發現有大量的章節內容對我們學生將來的專業就業毫無幫助。”劉惠堅將學生整個三年的所有課程和活動都聚焦在骨干型人才所需要的素質知識和能力上。
職業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課程教育的含金量,在專業設置、課程配套方面與實踐深度結合。
余坤章對此深有感觸,“學院實行的是三段式教學組織培養模式,第一年主要是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第二年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為第三年企業實踐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項目中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與畢業后的工作進行接軌,實現了畢業即就業。”
談及職業教育,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德國。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的“象征”和“符號”,是一種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以企業培訓和實踐為主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
雙元制職業教育四分之三是由企業來完成的。在德國人的眼中,雙元制職業教育并不是挽救素質低的學生的一種方式,而是培育支撐“德國制造”的“工業技師”。數年前,劉惠堅考察德國職業教育,他發現,無論是學術型的高中,還是職業教育型的技校,都是不同層次人群對職業教育的選擇要求,同時滿足了德國企業激烈的市場競爭需求。
于中國而言也是如此,不同類型的人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上來說,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真正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可小覷。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中國二十多年前即有產學融合的辦學模式,學習德國的職教體系,但一直沒有成功。企業期望獲得合作學校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學生經驗有限,能為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也是有限的。與此同時,學校追求企業投入更多的投資和加強相關專業建設,希望從企業獲取更多資源。但對企業而言,協調的成本也很高。
這是一場雙方的博弈,雖然每個高職院校都在高呼校企合作,但本應是實踐主角的企業對校企合作卻沒有積極性,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
當初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在辦學之初找到劉惠堅,他只強調了一點要求—碧桂園世界500強的產業資源必須全力支持碧桂園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改革工作。后來這種支持落實到了碧桂園集團校企共同辦學理事會,由碧桂園集團聯席主席楊惠妍擔任理事長。
相比其他職業學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最大優勢是與碧桂園集團各公司同屬碧桂園集團,產權關系本質一致,這就使得學院和公司成為目標一致的共同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理事長楊惠妍是一個能夠掌握整個集團資源的決策人物。
在強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下,整個集團的資源被調動起來。比如學生要參加國家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學校的老師力量不夠,經過協調之后碧桂園旗下企業的高管也能加入到指導隊伍中來。課程實踐方面的指導也是如此,在大三階段給學生配備業界實踐導師,實現“精準上崗,精準任職”。
熟練,有思想的畢業生,他們了解公司崗位的需求,并且可以在出現問題或者看到機會時,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2014級建工學生黃道境,作為團隊主要成員編寫了《逆作法獨立鋼管柱無線傳輸調垂施工技術》施工工法,這一成果在碧桂園總部三期項目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被廣東省建筑業協會認定為“科學技術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正在申報國家級工法。可見,產教融合的核心是“落實”,產生良性循環,才是多贏的選擇。
如今,中國制造業要走向工業4.0時代,碧桂園集團也在2018年7月正式進軍機器人領域。緊接著今年,碧桂園職業學院緊跟國家以及碧桂園集團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在目前已有的建筑、管理、教育等優勢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智能控制技術(機器人技術應用方向)專業。將智能控制與機器人技術與現有專業融合之后,為畢業生創造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技能人才的協同培養和精準就業勢在必行。”劉惠堅表示,在學院2019年即將招收的630多名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專業與智能控制、機器人領域相關。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能做職業教育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它能將企業責任和社會價值都融入其中。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全免費,在學院里,每個學生都是貧困生,他們都有著同齡人難以想象的經歷,輟學打工、貧窮拮據。
楊朝邦來自廣東陽春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年邁,早年曾患過腫瘤,雖然做了切除手術,但因為切除不徹底而復發,一直沒有好,所以只能靠做些輕松的農活維持生計。母親體弱多病,智力低下。
高三時,父親突然中風導致腦梗塞,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以及本就拮據的家庭,楊朝邦也面臨著去工廠打工或繼續學業的兩難選擇。就在他準備向命運低頭的時候,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這所免費招收貧困學生的學校讓他又看到了希望。
社會資本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在權力運行機制的創新之下,能夠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和共贏。
如今畢業步入工作崗位的他已經是家里的頂梁柱了,回想起自己曾經因為貧困差點輟學,楊朝邦深覺很幸運。“還記得初入實踐工作崗位,很多現場的東西都沒有接觸過,無從入手。通過企業導師的現場指導和自己慢慢地摸索,我慢慢學會了獨立,自己也慢慢地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現場經驗以及學習方法。”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所以說不僅資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重要的是將學生成功培養成為勝任高薪工作的人才,才能讓他幫助家庭消除代際貧困。通過產教融合,讓學生掌握能拿萬元月薪的職務崗位的素質、技術和能力,才能讓社會知道受到良好職業教育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和過上好生活。
“當前家庭困難的學生數量在下降,為保證辦學的連續性,在堅持慈善辦學的前提下,學院將逐步探索新政策。”碧桂園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許從進介紹, 2019年學院已經適當放開原本“只招收貧困生”的限制,在廣東省內試點招收少量非貧困生。
許從進表示,學院2019年將對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統一實行免費政策,其中對家庭困難考生繼續提供全額資助,即免收學費、教材費、食宿費、服裝費、床上用品費、學習用品費,并補助寒暑假往返路費等;同時對于非貧困學生,學院將提供全額獎學金。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專門提到了“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
大規模擴招顯示出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既是順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之舉,也是順應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之舉,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符合時代需求的職業人才,正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前景。
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的同時如何保證發展質量,廣東碧桂園學院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無疑提供了一個“產教融合”的改革樣本。社會資本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在權力運行機制的創新之下,能夠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和共贏。這樣的產物,便是時代所需求的職業教育。讓人們看到,職業教育也是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