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對抗與對話”的循環,曾是美國與朝鮮互動的經典模式。如今,這種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變成“較勁與接近”的循環。
這個循環的特點是,雙方的對抗不再那么激烈,但對話也談不上真誠。在短期內,美朝關系很可能以這種新的循環展開,主要目的是大體上穩定雙邊關系,次要目的是伺機尋找“突破”的可能性。
今年1月,我寫過一篇《美朝在接近中較勁》。那時,美國正式宣布了將舉行第二次美朝峰會,即今年2月底的河內峰會。美朝同意舉行第二次首腦峰會,體現的是接近的意愿。但在接近的過程中,直到河內峰會召開前,雙方都還在圍繞交易的條件較勁。
在河內峰會上,朝鮮的意圖是部分棄核換取部分解除經濟制裁,但特朗普想要的是朝鮮全部棄核,也就是所謂的“大交易”。河內峰會無果而終,表現上是因為美朝立場分歧太大,實際上凸顯的是兩國較勁過猛。
不過,河內峰會的無果而終并沒有導致美朝重回舊式的對抗。雙方都對繼續對話持開放態度,事實上在為接近做鋪墊。特朗普沒有對朝鮮追加新的經濟制裁,更沒有此前的“火與怒”的軍事威脅。今年3月他還叫停了美國財政部計劃實施的對朝新制裁。
對于特朗普來說,接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穩住”朝鮮。具體來說,就是確保在2020年美國大選結束前,朝鮮不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和核試驗。如能如愿,即便朝核談判毫無進展,特朗普也可將其對朝政策定性為成功,從而“自我轉化”為競選優勢。
如果事與愿違,特朗普炫耀的與金正恩的私人友誼,就會成為對其造成政治傷害的“回旋鏢”。那時,政治對手不會只把特朗普炫耀的私人友誼視為政治笑話,而是會把他對朝政策的破產變成政治攻擊的籌碼。
較勁是朝鮮尋求“有條件棄核”的可能性、抗拒美國“無條件棄核”要求的唯一手段。
那么特朗普為何又要較勁呢?這里面有兩層解讀。第一,談判是討價還價,不較勁就不可能達成自己所期望的結果。第二,同時也更為可能的是,較勁是為了“抗拒談判”。這一點看似矛盾,其實很符合現階段特朗普的政策邏輯。
經過幾番較量后,如今特朗普不會不明白,在目前這個階段美朝談判達成朝鮮完全棄核的結果幾乎可能。也就是說,他的“大交易”希望并不現實。但是,任何的“小交易”(比如朝鮮部分棄核換取美國部分解除經濟制裁),都會被政治對手解讀為讓步或示弱。這對特朗普來說,也是一種政治傷害。他在河內峰會上起身走人所受到的“贊譽”,其實也是對他的壓力。
朝鮮愿意接近美國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美國是著眼于長期執政的金正恩無法繞過的一道坎。2018年以來金正恩與特朗普會面兩次,已經創造了朝鮮政治的歷史。截至目前,他與中國領導人會面5次,與韓國領導人會面3次,與俄羅斯領導人會面1次。一年多以來如此頻度的首腦外交,在朝鮮外交中也是史無前例的。
很難否認,金正恩首腦外交得以實現,與他和特朗普的會面或多或少存在關聯。朝鮮想打開外交局面,與美國接近是個“非充分但必要”條件。對朝鮮來說,即便朝核談判前景不明,接近美國的策略還得繼續。如果重回對抗,只會增加美國擠壓朝鮮外交空間的可能性。
與特朗普基于選舉政治考量不同,朝鮮的較勁直接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利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較勁是朝鮮尋求“有條件棄核”的可能性、抗拒美國“無條件棄核”要求的唯一手段。
6月中旬以后,金正恩與特朗普恢復了書信往來。美朝“接近與較勁”的循環進入接近通道,雙方可能還會醞釀第三次峰會。但至少在2020年前,“接近與較勁”的循環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