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靚
摘 要: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勞務經濟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重要途經。成人的背井離鄉,造成了留守兒童數量的逐年增長,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愈來愈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和心理訴求,我們“青葵園”項目團隊成員分別在本溪市周邊農村開展相關調查,跟蹤走訪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分別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并整理統計,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
一、引言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樣本數據推算,全國留守兒童約有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五年間全國留守兒童約增長242萬。留守兒童的現狀不容忽視。
本次調查立足于遼寧省本溪市周邊的農村中小學,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總結和概括了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了他們主要面對的問題。達到1.關愛留守兒童,送文化下鄉,服務農民子女;2.到農村基層中去,深入了解國情、體驗民情、在實踐中夯實理論;3.向實踐學習,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二、正文
通過實地考察、訪談的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存在以下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動力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如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2.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3.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4.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表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5.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擔心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己的比例最高,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三、結果和討論
通過這次實踐和調研,培養了我的實踐能力,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他們的需求未滿足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有下:
1.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
2.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
3.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4.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
針對以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構建“留守兒童”五大關護網絡。發揮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
2.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
3.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4.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多元化教育。學校應該增添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 《留守中國》,劉旦,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6)
[2] 《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潘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