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社會問題不斷增多,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因而催生了社會工作職業的發展。但與歐美社會工作專業化教育與職業化服務同步發展的特點不同,我國社會工作走的是一條“教育先行,實踐后生,自上而下”的發展之路,導致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普遍存在實踐教學滯后,實務教學不足,實習教育薄弱等問題,難以滿足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需要,因此培養應用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應采取實踐取向的教育模式。廣東工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通過三年的實踐探索,與廣州市廣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建職業教育與專業教學共舉,立體式、多元化的高水平實踐基地,并逐步形成了“234”實踐教學模式,即“雙師雙督”、“三學三能”、“四體四習”的培養體系,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職業化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專業實踐 教學基地建設 職業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14
Innovative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as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Tak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Yuanyu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soci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us giving bir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owever, unli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China's social work is on the way of "education first, practice afterlife, top-down". As a result,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practice teaching, insuffici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weak practice education are comm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make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applied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we should adopt a practical-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ree year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social work specialty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Guang Ai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jointly built a high-level practice b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and gradually formed a "234"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namely the training system of "double teachers, double supervisors", "three learning, three abilities", "four bodies and four learning", which promote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Keywor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0 引言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起步較晚,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教育和民政部門的大力倡導下才恢復重建和逐步發展起來,自90年代初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首次設置以來,短短25年,全國已有超過339所高等院校開辦社會工作本科專業。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指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同年民政部在深圳召開全國民政系統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對社會工作的全面發展和普及提出了進一步的具體要求,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及七個配套文件(行內俗稱“1+7”文件),2008年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開端的里程碑式舉措——中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水平考試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推行。這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和政策舉措,使得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同時也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與職業化發展要求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性社會工作人才成為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核心任務,為此本課題著眼于工科大學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模式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創新建設以及應用研究,通過與全國百強社工機構、廣州市5A社會組織“廣州市廣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建立體式、高層次、多元化的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將專業理論教學的模式改革和課程實踐教學的方法創新相結合,將學生放在核心和主體地位,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融合,實現以知識為本向以能力為本的轉向,以職業化發展為核心,由學術性人才向應用型和學術性兼備的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方式轉變,推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職業化發展的有效銜接。
1 當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幾大問題
實務性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屬性,社會工作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實踐的應用。與西方國家社會工作專業化教育與職業化服務同步發展的特點不同,我國社會工作走的是“教育先行,實踐后生,自上而下”的發展路徑,這意味著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僅用了20幾年的時間就走過了歐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專業發展歷程,應該說這一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催生出中國社會工作的職業化,但同時也造成了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夾生飯”以及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大躍進”現象,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方案落后且缺乏創新,師資隊伍實務能力薄弱且數量不足,實踐基地建設滯后且缺少投入,實踐課程教學流于形式且質量不高等。
1.1 人才培養方案落后且缺乏創新
近幾年來社會工作在實務領域的強勢發展并沒有促使高校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和方向上發生重心轉移,當前人才培養仍舊是“一種與專業實踐脫節,粗放式擴張”的傳統模式,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抽象,基本照搬照抄國外和香港的做法,缺乏應對我國社會變遷、政府職能轉移以及承擔公共服務購買等方面的能力,本土化優勢不強,特色化不鮮明,并未基于現實需求對人才培養的導向進行分層、分類的重置,而是呈現出“齊步走”的發展模式,即設有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沒有各自的側重和主攻方向,而且同質性較強,培養方案在價值認同、導向、模式以及路徑上大體一致,與職業化需求脫節,導致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并沒有真正成為高校的主流培養方向,而僅僅只是錦上添花的“順帶”培養罷了。
1.2 師資隊伍實務能力薄弱且數量不足
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和實務能力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化發展的關鍵,而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領域的一大現實是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且專業性明顯不足,大多數專業教師都是“半路出家”,往往從其他或相關專業轉過來,沒有接受過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教育訓練,專業基礎薄弱,實務經驗匱乏,難以勝任實踐性教學工作,此外國內還沒有純粹意義上社會工作專業的博士點(大都設置社會學專業或社會學專業社會工作方向博士點),而受到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所限(博士學位是成為高校教師的門檻),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只能更多考慮引入社會學、心理學乃至公共管理學等相關學科方向的人才,這進一步促使社會工作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
1.3 實踐基地建設滯后且缺少投入
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踐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的教學實踐基地,既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評估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指標。然而,事實卻是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發展還不盡如人意,以廣州市為例,廣州的社工服務機構發展迅猛,數量充足,且在全市范圍內分布均衡,容易、也愿意與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但大部分高校卻不愿意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上增加投入,眾所周知,基地在接受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實踐場地,出于安全考慮還要購買相應的意外保險,同時還需要指派一線實務社工作為實踐導師,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實務服務,甚至有些高校還要求機構提供一定金額的交通和餐飲補貼,單方面的投入為社工服務機構增加了不少的負擔,因此要使社工機構能接受學生長期的實訓實踐并發展成為雙贏、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高校也必須為社工機構創造利益,增加基地建設的投入。
1.4 實踐課程教學流于形式且質量不高
首先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多是沿襲西方經驗而照搬復制而,既缺乏本土化的系統理論指導,又難以滿足當前社會轉型期對專業社工人才的實務要求,課程設置整體質量不高,直接后果就是社會工作學生無法將課堂所學專業技巧與現實社會需要成功進行對接;其次實踐課程設置的職業化目標不明確,過于泛化,流于形式,即使是《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類的主干核心課程,其教學效果都明顯“重理論、輕實踐”,直接導致社會工作學生職業認同感不高,缺乏靈活的實踐處理能力,與社工具體服務領域的現實脫節,無法體現本土化優勢和專業特色。
2 以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基礎構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
作為工科大學特色專業的社會工作,其培養特點之一就是突出學生的實務實訓能力,結合專業教學與職業發展的雙軌要求,廣東工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依托“廣工—廣愛”這一大學生教學實踐基地的共建,經過三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以“雙師雙督”、“三學三能”、“四體四習”為特征的“二三四”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職業化為導向,以項目化為載體,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突出實踐、實務和實訓環節,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知識為本、服務技能為核心、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社會工作創新復合型人才。
2.1 雙師雙督
在對社會工作職業化重新定位和解構的過程中,以實踐基地為重要載體,按照“教學、科研、實踐”的整合思路,形成了“雙師雙督”的教學創新模式,即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兼任實踐基地專業督導,社會工作行業督導兼任實踐基地實訓教師,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實踐基地匯集了一批資深的行業專家和社工督導,在實訓方面他們均有著豐富的實務經驗和獨特的訓練方法,而高校專業教師由于普遍缺乏一線實務工作經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將理論和實踐融合,因此由行業專家和社工督導擔任基地的實訓教師有利于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和人才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此外我們還發現實訓教師雖然專業服務經驗豐富,但缺乏系統嚴謹的理論訓練,很難從學生的專業需求入手開展有針對性的督導,因此由高校專業教師擔任實踐基地的專業督導,有利于提升實踐教學基地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成效。
2.2 三學三能
實踐基地結合社會工作專業性和職業性的特點,構建學理論、學實踐、學素質三個“系統學習模塊”,圍繞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精簡教學內容,將線上與線下結合,體現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前瞻性和實用性。同時,基地還構建了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三個“技能模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提倡高度參與和互動,全面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完善創新創業的生態。“三學三能”以實踐教學為整體,并不是專業和技能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互為補充。
2.3 四體四習
廣東工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結合專業教學與職業教育雙軌發展的要求,針對工科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特點以及學術型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差異,設計出適合不同年級、不同服務領域的專業實踐教學課程,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實踐教學管理體系+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實習體系+社會實踐體系”四位一體式多功能實踐教學體系。
(1)實踐教學管理體系。體系依托廣東工業大學這一橫向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整合教務處、專業實驗室、就業指導中心、社會工作系等的縱向部門資源,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實行宏觀、中觀和微觀管理,構建立體式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2)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和課程案例三種方式,即針對實踐教學課程的特點,將實驗室案例、情境模擬、行動研究、參與體驗式教學和校外實習、基地實訓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和整合,改變以往“專業教育化先行、實踐職業化滯后”的扁平式發展窘態。
(3)專業實習體系。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課程實習、階段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階段,認知實習主要針對專業實踐導入的需要,安排新入學的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地參觀,讓對本專業的實踐有一個較直觀和全面的認識而安排的認知實習;課程實習主要針對專業課程學習的需要,涉及課程中專業技巧的實際運用,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地觀察和直接參與,請實訓教師進行現場跟進和教學;階段實習主要安排在大三階段,為期八周,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的各服務領域進行專業實習,集中對專業理念和專業實務操作能力進行提升訓練,全程由基地指派資深社工作為實訓教師和社工系專業督導老師共同對實習過程進行指導;畢業實習主要針對大四學生的畢業需求,根據個人意愿結合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或是實習生向專業社工轉崗的需要,部分大四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到實踐基地參加上崗前熟悉專業崗位的實踐工作。
(4)社會實踐體系。主要包括以學生為主體參與的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以及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活動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入社會,真正感受社會工作理論的應用性并適時檢驗自己的運用能力和實務水平,通過構建個性化的、分層、分類的社會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思維和職業技術。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改變了以往只專注專業理論教學而輕視實務操作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與生產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本地情境、崗位需要、服務需求設計出多元化、動態性的實踐教學課程,實現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完美融合。
基金項目:2018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2018年廣東省本科高校創新創業項目“社會工作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2017年廣東工業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市廣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非協調轉型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4(1).
[2] 金碧華.職業化導向下社區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社區工作課程教學改革為例.社會工作,2015(4).
[3] 矯楊.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模式探索與實踐.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3).
[4] 廖鴻冰.職業化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434”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社會工作,2015(5).
[5] 孫華.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使用.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6] 史鐵爾.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探索.社會工作,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