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清華
摘 要 通過對中國哲學典籍特征對英譯語境的影響開展分析,本文明確了我國哲學類名著的發展特征和語境,并以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語境本體性環境下的英譯哲學名著的方法對策開展分析,旨在為同行業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建議,有助于我國英譯典籍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 中國哲學典籍 英譯典籍 語境本體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17
A Study of Context Ontolog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Books
QIAN Qinghua
(Harbin Huade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o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and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lating philosophic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ontology from three aspects,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Keywords Class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classics; context ontology
0 前言
我國哲學名著典籍文本具有較高的語境本體性,翻譯人員在對其進行英譯時需要以本源性和自主性為翻譯原則,注重真實性,將名著典籍自身的特點考慮在其中。因此,翻譯人員必須要明確語境本體性,弄清楚其真正的含義,才能夠提升文化交流的可行性。
1我國哲學典籍的發展特點及語境
1.1 我國哲學典籍的發展特點
一是同源性。哲學典籍中的思想都不是憑空想象的,具有一定的發展源頭,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從相關研究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國哲學思維的發展具有豐富性,能夠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體現,并且呈同心圓模式向外擴張。而同心圓的圓心就是哲學發展的起始點。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五經,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源頭。雖然它們闡述的觀點不同,但卻擁有同樣的思想,使用語言也具有一致性。[1]
二是闡釋性。無論古代人的思想多么新潮,理論的挑戰性多么大,他們都能夠將其看作永恒的真理。以先秦時期的哲學家為例,他們具有較強的學識,行動能力較強,可以對地球、社會發展、人性等各個方面進行較全面的論述。基于此,《道德經》、《孟子》等等此時期的名著搭建了知識網格,形成了較全面的百科全書,為各界學者后期的學識研究奠定基礎,提供問題解決的主要思路。同時,哲學典籍應用的編寫語言非常簡單,關聯性較高,為學者提供研究資料。
三是年代性。任何時代都是思想產生的主要根源,并且受社會發展情況的限制,我國的哲學思想亦是如此。例如,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想政治觀念非常濃厚,其中的原因在于當時社會的發展現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解除封建社會的重要時期,當時社會動蕩比較嚴重,戰火紛飛,各國戰事吃緊,形成了“大國征戰小國、小國討好大國”的社會狀態。因此,這個時期許多研究哲學的專業人士都在思考政治變更的相關問題,社會責任感比較強烈。老子就是這個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面對當時社會盜竊案發生頻率較高,老子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決策——推崇圣人思想,實施法治社會。
四是承襲性。根據我國哲學觀念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知道許多概念和思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連續性。從原始時期的宗教信仰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可以保護自身的信仰,如神話崇拜、倫理特點等等,并增加其傳承能力,使這些思維意識能夠影響后人的意識發展。
五是融合性。雖然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具有不同的關注點和話題,但卻能夠彼此相互融合。例如在戰國戰國時期末期,荀子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將道法、陰陽等思想吸收到其中,形成了綜合性較強的思想網格。韓非在法家思想的基礎上,融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形成別具一格的法家思想等等。
1.2 我國哲學典籍的語境
語境本體性的高低能夠影響我國哲學典籍英譯的精確度。高語境的含義比較深刻,但表面信息非常簡單且自由流通;低語境的文化存在較強的個性化,疏遠習慣較強。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應用高語境可以涵蓋較多的信息,而低語境恰巧相反。高語境中富含了較多的暗藏信息,對文化信息背景具有較強烈的依賴性,且組成文化的成員具有一定的重疊性,是全體人員共同享有的資源。
我國哲學思維的發展與運用語境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背景下迸發的“先秦之學”哲學理念,是當時社會形勢的一種闡述和解決思路的一種探究。兩漢時期,統治者為了強化中央的權利及統治思想,對元典的含義進行挖掘,繼而獲得了經學較大的發展。但發展到東漢時期末,經學的思想被逐漸深化,無法繼續深入人心。同時魏晉時期,各個國家各自為政,開始出現的玄學,這種學術思想在各個宗教思想中迅速蔓延,并彌補了當時社會人士的精神空虛等等。由此可見,理解哲學思想需要參考語境的各種因素,這也充分說明語境的重要性。[2]
2基于語境本體性下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策略
2.1 以英譯標準為基礎對哲學典籍進行翻譯
英譯典籍沒有固定的標準,這點在古今中外的典籍毫無例外。一些學者認為音譯的整體風格應該與意義進行融合才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翻譯效果;一些學者認為“忠、孝、善”才是翻譯中應該遵循的準則;還有一些國外學者認為我國的名著典籍翻譯應該以原文為中心等等。事實上,翻譯人員想要提升名著典籍的英譯質量,就必須要打破自身的思維意識限制,找尋名著典籍的真實含義,以真實為翻譯準則,結合歷史對其進行翻譯,這樣才能夠做好文化的傳承和流通。在中國文化全球化的環境下,我國哲學思想的流通性較差,被世界認知程度較差,這就造成了較嚴重的語言隔閡,導致外國友人認為我國文化比較淺顯,誤解較多。實質上,我國哲學思想既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共享財富。所以必須要將哲學思想中的精髓推崇至全世界,英譯工作的發展非常必要。[3]
據了解,我國哲學典籍開展英譯工作已經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被英譯的名著典籍數量較多,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了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翻譯人員沒有按照我國哲學框架對哲學典籍進行翻譯,導致翻譯后作品的文化差異比較嚴重。例如,一些翻譯人員將我國名著典籍中的“神明”用英文“God”來表示;將“帝王”用英文“Lord”來表示;將“寺廟”用英文“the State Cathedral”來表示。這些英譯的詞匯并非我國哲學理念中的特有詞匯,將國內外的哲學理念進行混淆,替換了原有的本質。因此,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工作時需要分別進行語內和語外兩個翻譯過程,對歷史與哲學思想進行考察和論證,全面掌控名著典籍創作的背景,參考權威的注釋,再對其進行全面的英譯工作。
2.2 以英譯原則為基礎對哲學典籍進行翻譯
上文已經對我國哲學名著典籍的特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明確了需要以原本性和自主性為原則對其進行翻譯。其中原本性就是需要翻譯人員對我國名著典籍的文本進行全面認知,并將認知后的文本和思想以歷史為參照進行翻譯,將這種文本的意義、功能和地位進行體現,才能夠真正的做好英譯工作。自主性就是要求翻譯人員需要具備各種類型的哲學思想和相關術語,并掌握其流派,才能夠將這些名著典籍的真實含義和獨特性翻譯出來。因此,翻譯人員必須要遵循以上兩者原則,以翻譯起源為切入點,才能夠將帶有我國民族文化色彩的特定詞語進行準確的翻譯。例如:在翻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時,其中的“民”字在不同環境下有不同的含義。不僅可以代表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道德倫理意識較差的人群,還可以代表文化知識水平較淺的人群。
“民”這個字在我國晚清時代的認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晚清時期,康有為為了將原有的儒家思想進行完善,大力發展愚民思想,想要改善我國教育現狀,以便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開始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進行不同的解讀。他的主觀思想認為古人由于錯誤斷句對這句話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民”字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這就需要翻譯人員追究其根本。[4]
2.3 以英譯語境為基礎對哲學典籍進行翻譯
其一是英譯的文本語境。歷史性較強的名著典籍的傳承形式主要以文本為主,在漢字、詞語、句子、段落的多元化組成下表達了別樹一幟的思想感情,這也充分說明了名著典籍的文本意義需要文本語境的配合。名著典籍的形成時間優先于文字,在文字沒有被研究出來之前,人們采用口頭敘述的方式對典籍進行傳承,這也降低了傳承的精確性。直到文字出現后,人們才開始對名著典籍進行記錄,出現了音節相同但表達意識不同漢字的頻率逐漸增加,并成為名著典籍的獨有特點。隨著漢語言文化的不斷發展,漢字詞匯量不斷擴張,詞語表達的意識變化多端,這也為翻譯人員提供了新的考證參照。同時翻譯人員也需要理解某時期文字在名著典籍中的具體含義,繼而盡可能的弱化名著典籍中同詞匯的差異影響,這樣才能夠降低翻譯出現偏差較大的翻譯。
其二是英譯的作者語境。實質上,名著典籍是作者創作時頭腦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強的個性化。并且作者的家庭背景、成長氛圍及受教育程度都與名著典籍的形成息息相關。例如:孔子的著名代表作《論語》是對孔子及其弟子經典語錄的記載,能夠反映出孔子的儒家思想,因此只有對孔子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度理解,才能夠準確英譯《論語》。
其三是英譯的文化歷史語境。我國哲學名著典籍是時代進行的產物,時代特征極其明顯,也能夠表達出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政治和文化相對統一的兩漢時代,文人墨客以循規蹈矩的方式解讀經典著作,提升儒家思想的傳承能力。而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代,時常發生各種戰爭,國家動蕩,思想只有,人人祈求國泰民安,因此道家思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機遇。所以,翻譯人員在對我國哲學名著進行翻譯時,需要考慮文化歷史的相關語境,將我國各時期的哲學思想發揚光大。
3結論
綜上所述,哲學典籍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非常顯著的特征,與時代交替、社會發展、政治變化、文化水平等關系密不可分。所以,翻譯人員在對其進行英譯時,要以哲學名著典籍的語境特點為基礎,不僅要了解名著典籍創作人員的創造思想,還要明確創造背景的時代性,增加翻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楊靜.論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方法[J].學術探索,2014(2):131-136.
[2] 王宏,劉性峰.當代語境下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15(02):69-79.
[3] 楊靜.歷史語境與意識形態——跨文化形象學視域下二十世紀美國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論[J].中國文化研究,2014(1):121-132.
[4] 呂文麗,紀福銀.中國哲學典籍英譯與語境關系研究[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1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