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芬
摘 要 歷史學科教育便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高中歷史體驗式教學可以通過歷史常見的模擬或者創設,將學生積極情緒激發出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和體驗歷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知識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終內化為學生的品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 開學第一課 問題導學 名人效應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63
Experience, Perception and Progress- Experience Teaching
Practice in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SUN Kefen
(Chenghua Senior High School of Jiangyin, Jiangyin, Jiangsu 214400)
Abstract The aim of history education is to ser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good personality.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of hist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can guide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s by simulating historical scenes and creating historical situations, so that students can go into history and experience history,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ultimately internalize into students' character,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first class begins; problem guidance; celebrity effect
歷史學科教育便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高中歷史體驗式教學可以通過歷史常見的模擬或者創設,將學生積極情緒激發出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和體驗歷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知識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終內化為學生的品格。
1 體驗式教學的理解
體驗式教學指的是通過實際情境的創造或者是進行情境的重復,根據學生認知的規律以及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或者還原,讓學生更好的進行知識的學習,拓展學生的能力。
因此筆者理解中的歷史體驗式教學,是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課堂教學新情境,將學生歷史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進行歷史學習,從以往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依賴到自主,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學習歷史,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相關體驗,通過自身的方式來進行歷史的感悟,從而感受歷史學習的樂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生命個體發展和歷史學習結合在一起,從而感受歷史實踐的愉悅和感觸。歷史體驗式教學的核心本身便是體驗,體驗也是其應用方式,能夠在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同時,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歷史的學習。
2 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校本實踐
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鄭金洲)。體驗式教學本土理解的目標就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形成教師、學生、學校和諧共進的校本化課堂教學模式。
2.1 上好開學第一課,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
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更是重要。因為初中階段無錫地區中考中,歷史并不是考試科目,這也導致了初中歷史課很多學生都不上。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剛進入高一的時候,歷史方面的知識是非常缺乏的,甚至一些常識性的知識都不知道。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何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朝代更替……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在開學的第一節課,首先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高中歷史學科的地位:不再是初中的副課,而是主課,甚至是高考科目;之后分析他們目前的主要任務不是做生意、不是干活……只能是學習,這樣才可以為自己儲備將來進一步發展的資本。接下來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向學生介紹高中歷史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知道高中歷史也不是難懂、枯燥的學科。盡力能讓學生“親其師”,進而“信其道”。
2.2 采用問題導學,引導學生獲得真知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一堂好課,如行云流水,總會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卡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勵。”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堅持讓學生邊分析、邊思考,通過“勞力上勞心”,獲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一文中說:“‘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進行材料的閱讀和分析便是行動和做。但是僅僅進行閱讀和分析是不夠的,必須深入的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新價值,從而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不但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還需要給學生提一些啟發性比較強強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將學生潛力喚醒,確保結論的科學性。
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測試與反饋的常用方法。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層層引導學生分析理解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前因后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勞力上勞心”,獲得真知。
例如“探究經濟危機”。探究經濟危機就是分析本次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我首先通過多媒體出示了一組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表象背后隱藏的嚴重危機的材料:材料1: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處于繁榮時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和大企業手中,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929年,占美國人口1%的人擁有的財富超過美國全部國民財富的三分之一。這則材料反映美國存在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導致人民購買力低下,市場狹小;材料2:當時美國的流行說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據統計,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加到35億美元。那時農民貸款購買土地、化肥和農用設備;城里人貸款買汽車、收音機、洗衣機;投資者貸款買股票。1926年約有70%的汽車,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購買的。說明美國分期付款膨脹導致盲目提前消費,盲目擴大生產;材料3:所有信托投資公司都在進行倒金字塔式的操作。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于5年前的4倍。股票以其賬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 每天,大批市民擠在交易所內,觀看著行情顯示屏。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今天又漲了多少?”材料反映股票投機過度使得金融市場不穩定。①美國存在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導致人民購買力低下,市場狹小;②美國分期付款膨脹導致盲目提前消費,盲目擴大生產;③股票投機過度使得金融市場不穩定,這三個具體原因反映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什么矛盾?引導學生歸納分析本次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生產與銷售的矛盾。那資本主義世界為什么會有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是因為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是本次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問題設計源于書本,但又高于書本。
以直觀的視頻、史料,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直面歷史,有效提取歷史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邊閱讀材料、邊思考問題,通過“勞力上勞心”,就使學生切實地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知識,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是經得住實踐檢驗的真理。學生通過:“勞力上勞心”獲得了真知,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更高了,興趣更濃了,主動性更強了。
2.3 利用歷史名人效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名人效應指的是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名人能夠擴大影響。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可以將一些名人成長故事運用進去,來對學生進行激勵,讓其主動積極的模仿名人,真正的做到積極向上,進行正確三觀的樹立,切實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比如在講到羅斯福新政的時候,進行背景介紹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的添加羅斯福的生平,1921年,羅斯福患了脊髓灰質炎,在當時條件下,三十九歲的羅斯福癱瘓了,剛患病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羅斯福政治生涯結束了。但是在1924年的時候,羅斯福又重返政壇,并得到了黨內、公眾及新聞界非同一般的賞識。在美國經濟蕭條的時候,其臨危受命,成為了美國總統,也是唯一一個坐著輪椅并且任期最長的總統。羅斯福總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強壯有力的形象出現在別人面前。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將書本上面的故事應用進去,說服力更強。高中三年本身便是一段比較艱苦的歷程,若是能夠堅持下來,能夠破繭成蝶,也有些人在這個過程中畏懼艱辛,從而逃避現實。賞識教育本身便是理解,便是將學生潛能激發出來。通過歷史上一些名人的故事,能夠很好的提醒學生,人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只有堅持下來才能苦盡甘來。用此,將學生求知欲望和潛能激發出來,能夠讓其更加主動積極的進行歷史的學習,切實提高歷史教學的實際效率。
當然,體驗式教學應用與歷史教學的方式還有很多,只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體驗歷史中感悟快樂,升華情感,推動學生開心、自主地學習,就有利于推動歷史有效課堂的生成,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