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摘 要 “三個課堂”包括專題式理論教學即第一課堂、菜單式實踐教學即第二課堂、“微課堂”即第三課堂。第一課堂以學生問題為導向設計不同專題,優化教材結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第二課堂從學生興趣出發,制定個性化實踐教學菜單,改進以往實踐教學唯一指向性的弊端,真正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第三課堂依托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充分利用碎片化時代特色,構建移動學習課堂。第一課堂為基礎,第二課堂為拓展,第三課堂貫穿始終,三個課堂聯動,共同提高“思修”課學習效率。
關鍵詞 專題式教學 菜單式教學 微課堂 “三個課堂”相結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67
"Three Classes" Linked to Create an Effective "Ideology" Course
ZHU Jing
(College of Marxism,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The "Three Classes" include thematic theory teaching, that is, the first class, the menu-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is, the second class, and the "micro-class", that is, the third class. The first class designed different topics based on student problems, optimized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second class starts from the students' interest, develops a person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menu, improves the drawbacks of the past practice teaching, and truly enables students to freely choose; The third class relies on new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WeCha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gmented era and build Mobile learning class. The first class is the foundation, the second class is the expansion, the third class runs through, and the three classes are link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y" course.
Keywords thematic theory teaching; menu-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micro-class; "Three Classes" linked
1“三個課堂”的內涵
“三個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構建三個課堂即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如圖1)。第一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理論教學。專題式教學即將原本教材內容重新整合,以問題為導向設計專題,并結合本門課程性質制定個性化專題,改變一位教師從頭到尾教授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學習到不同教師的學術理論,提升學習效果。[1]同時也可避免四門理論課中相同知識點的重復講授使學生喪失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圖 1 “三個課堂”教學模式
第二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菜單式”實踐教學?!安藛问健睂嵺`教學是在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基礎上,吸取菜單可供選擇的精華理念所形成的,以“菜單引領、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為基礎元素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根據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菜單,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改變過去建立菜單庫這種具有唯一指向性的方式,[2][3]讓學生真正實施自由選擇權。
第三課堂是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微課堂”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新媒體平臺進行教學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洪流。利用新媒體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將線上學習作為補充,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增加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2強化第一課堂——專題式理論教學
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將“思修”課教材內容整合成12個專題,包括政治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四個模塊。
專題一為“我的大學”,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生活,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專題二為“理想信念與中國夢”,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專題三為“我的中國心”,幫助學生學會認識國家使命和責任,正確處理國家與個人關系;專題四為“人生幾何”,幫助學生認識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專題五為“幸福成長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專題六為“道德的昨天、今天、明天”,幫助學生了解道德的產生及歷史發展,樹立正確道德觀念;專題七為“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倫理道德傳統,及相應的公德和職業道德規范;專題八為“將愛情進行到底”,幫助學生認識婚姻戀愛的實質,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婚戀問題,恪守婚戀道德;專題九為“法治精神”,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專題十為“憲法精神”,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憲法的基本制度,學會了解公民權利;專題十一為“民事權利與義務”,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民事權利內容,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履行民事義務;專題十二為“刑事權利與義務”,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刑法制度,樹立法治意識,與犯罪行為作斗爭。
專題的設置以問題為導向,貼合學生實際,突出“思修”課的教學特點。設計時,與其他課程相同或相似的知識點內容,則要向不同角度側重。例如,“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就有所涉及,《原理》課側重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思修”課應向提高學生思想修養方面傾斜,避免因知識點的重復講授為學生帶來消極的學習效果。
3豐富第二課堂——菜單式實踐教學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實踐教學需求,“思修”課設計了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菜單,學生可根據愛好,自由進行選擇。
實踐教學菜單內容包括微言微語、微話、課堂討論、微作品、外出參觀、經典閱讀等6項內容。學生可以根據愛好選擇3-4項,改進了過去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具有唯一指向性這一缺陷。其中,微言微語部分為結合“微課堂”進行的線上教學,由教師設計討論內容,通過“微課堂”平臺發布到網上學生自由發表言論,精彩內容將被進行展示與加分;微話部分為學生結合當今實事與“思修”課內容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制作的視頻或者PPT內容;微作品部分為小組合作項目,學生自由進行分組,共同完成一項微視頻或者PPT的制作與展示,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外出參觀部分由學院有針對性的選擇地區代表性文化場所,帶領學生體驗歷史遺跡、紅色文化等;課堂討論和經典閱讀由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選擇與改進。
實踐教學菜單的設計不應局限于固定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特點及時代特色有針對性添加與更改,為激發學生興趣,根據菜單內容也可設計相應的競賽,對于表現優異者給予相應獎勵。例如,微作品的展示可以結合“遼寧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視頻大賽”進行,優秀作品直接參與比賽,學生既得到鍛煉同時也能獲得榮譽,可謂一舉兩得。
4強化第三課堂——微課堂
“微課堂”是基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建立的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平臺。利用微信平臺開設課程公眾號,根據課程內容及特點,設計欄目,發布課程熱點。以錦州醫科大學為例,“思修”課已經開設“思想擺渡棧”公眾號,每一周滿足最少更新2-3篇內容,內容包括已講授過課程內容的探討,新課內容的預習,學生作品展示,學習材料分享,以及課程信息通知等等。
“微課堂”基于新媒體平臺建立,依托第一、第二課堂存在,不僅僅是一個平臺,更是一個移動學習的課堂。平臺的建立利用當今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點,見縫插針,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截止至2018年6月底,微信公眾平臺已有點擊量超過2萬次,累計發稿超40篇,受到學生的歡迎。
5三個課堂之間的有效銜接
三個課堂整體規劃,穩步推進。專題式理論課堂立足于將重點理論問題講深、講透,提高“思修”課理論理解;菜單式實踐教學立足于學生的差異性,用豐富的實踐教學內容強化“思修”課吸引力;“微課堂”貫穿始終,作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補充,按照學生喜歡的方式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三個課堂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共同致力于“思修”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
基金項目:錦州醫科大學重大教改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個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研究”(ZD2017004);錦州醫科大學校級教改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問題研究”(YA2018033);遼寧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研究”(L17WSZ005);錦州醫科大學重大項目子課題“菜單式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ZD2017004)
參考文獻
[1] 荊鈺婷,譚勁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新探[J].思想理論教育,2010(23):54-57.
[2] 甘毛文.略談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教與學的關系[J].高教論壇,2015(09):72-75.
[3] 關秀獻.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探究[J].高教論壇,2014(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