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丁
摘 要 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各地教育部門都要重申或指定相關減負規定。但是,從執行情況以及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并未取得相應的成效,教育減負值得我們重新審視。本文通過對以往頒布的減負政策文本進行重新解讀,并從中概括各個歷史時期出臺的減負政策的主要內容,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 課業負擔 政策文本 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9.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88
Policy Research on Schoolwork Burd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O Yuding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very once in a while, lo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have to reiterate or specify relevant regulations to reduce the burden.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inal effect, no correspond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reduction of educational burden is worth reexamining.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the texts of the burden reduction policies issued in the pas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olicies issu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course load; policy text; content analysis
1 課業負擔概念界定
關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概念,許多研究中已達成共識,即主要是減輕學生因課業沉重而承受的內在負擔。
通過梳理以往的減負政策,本文認為就學業負擔來說,負擔指的是那些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事物,及超出大綱及額外增加的部分;然而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作課業、學業,叫作必須付出的努力。我們不可一味的追求減負而忽視了學生發展道路上所必須付出的汗水與勞動。對于學生負擔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學生的學業負擔壓力會作用于學生個體,當個體的主觀因素不足以來支撐其壓力時,便會產生負擔過重的事實;相反,則會產生負擔不明顯的事實。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來自于作業分量、課業難度、學習時間等客觀負荷,而學生的個體主觀因素指的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以及知識儲備等。
2 課業負擔政策文本歷史回顧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便始終致力于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從1951年開始,國家總共頒布了14個針對性解決課業負擔的文件。即1951年國務院《關于改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1955年教育部《關于減輕中小學過重負擔的指示》;1960年國務院《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的指示》;1960年國務院《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的緊急通知》;1964年國務院《關于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報告》;1966年國務院《關于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學生健康問題的報告》;1988年國家教委《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1993年國家教委《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1994年國家教委《關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協會《關于停辦各級各類學科奧林匹克學校(班)的緊急通知》;2000年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2013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第2季活動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針對于不同時期學生課業負擔的核心問題的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減負歷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2.1 以考慮學生身體健康出發,減輕課業負擔(1949-1966)
建國開始,教育領域為了全面配合新中國的建設,便著手于對新中國舊時代教育的改造工作,期間出現過多的社會政治活動在所難免,頻繁的課外會議與集體政治運動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辦學秩序,消耗了學生的體力與精力,加劇了學生的健康狀況。
這一時期頒布的減負政策中明顯突出的一個主題,便那是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始終貫穿。從1951年頒布的文件《關于改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到1966年的《關于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學生健康問題的報告》,始終詮釋著這一主題,可見,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身體健康與減負有一定的關聯性,但與營養、衛生與體育的關系更為直接一點,就當時我國的國情而言,在普遍困苦的大環境下,緊緊依靠減輕課業負擔來改進或解決身體上的健康問題,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用減負來承擔、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顯然減負是無法勝任這樣的越界重任,也不會獲得越界善果。
2.2 以緩解升學壓力為目標,減輕課業負擔(1977-1990)
面對于文化大革命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的嚴重破壞及處于同一時期的其他各國卻利用于國際相對穩定的有利環境,并獲取了急速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嚴峻形勢,政府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陸續推舉出了一系列的針對于復興教育的重大決定,使學校的教育得到了飛速的恢復與發展。
為了迅速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在鄧小平同志的提倡下,我國教育部做出決定,即首先要集中全部力量辦出一批重點的學校。匯集力量讓一批重點學校得到優先發展,這便致使國家犧牲了大多數學生的利益,一味推崇升學率的錯誤傾向,阻礙了新一代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由此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應試教育,一切以升學率為主,讓學生陷入過重的學業負擔及過于頻繁的考試當中,嚴重違背了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規律,也因此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減輕學生課業負擔(1991-2000)
這一時期,我國的目標為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部為這一目標做出巨大努力,努力做到全面落實教育方針,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地方的各級各類學校也必須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方針,盡快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學領域的體制改革,由此課業負擔便成為了推行素質教育的障礙,在市場經濟結構主導下的競爭式選拔人才制度慢慢加劇了課業負擔問題的嚴重度,校外培訓機構的盛行,各種輔導型廣告滿天飛,明顯增加了學生額外的負擔,也為家長帶來了強大的經濟負擔。
2.4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依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2001-至今)
21 世紀以來,學生課業負擔卻呈現出只增未減、越減越重的趨勢,這依然是一個難以完全解決的問題。但較于以前的減負政策文本,其內容主題變得異常豐富,不僅僅是局限于“身體健康”,反而慢慢關注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減負政策更加專注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動手實踐”與“創新”,且發布了直接來治理“奧賽”以及“英語等級考試”之類問題的文件,國家把更多的關注面放到了學生本身的內在發展,在全面統一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盡量去讓學生做一位全面發展的人。
3課業負擔政策文本內容分析
3.1 減負政策內容存在的問題
(1)減負政策在執行中對學生負擔“一刀切”,人們通常認為學生的負擔來自于數量過多的學生學習時間,所以減負政策里一直不斷刪刪減減的無非是學生的在校時間、每天每個科目的家庭作業量等,實際上,學生的課業負擔問題并非學習時間數量之多,而在于外界各方各面尤其是學校一味給學生安排與其自身情況不匹配的教育教學的活動結構。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是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們在負擔一事上過多的忽略了學生自己本身對外界壓力的承受能力,從主觀角度來說,有的學生感覺到負擔很重,可有的就感覺很輕,還有的又會覺得適中,這與學生本身的基礎、興趣、承受力有關,我們無法去忽視這種巨大差異性而采取“一刀切”似的行動來嘗試消滅所有學生的負擔。
(2)減負政策在執行中遇到阻礙,減負政策在執行當中往往是處于被架空的局面,即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僅存在于紙張,當然發揮不了作用,由于政策會影響到多方的利益,一旦觸及個人的利益,便會退出減負行列,對于家長來說,面對有限的升學名額,他們不得不動用自己的知識與財力為孩子找補習班或者高額的成績拔高班,正是這種違背減負政策的行為又給校外那些售賣復習資料、開成績拔高班的人帶來利益,所以,正映襯了那句話“校內減負,校外增負。”
(3)減負政策實施中缺乏有效的監督體制,對于國民來說,他們會更多的關注于自身的效益,所以很難做到群眾監督,對于一些行政部門來說,缺乏有力的懲罰手段,缺少了震懾作用,從而讓違反減負政策的行為依然肆無忌憚的存在著。
3.2 完善學生負擔政策的建議
(1)對于教育行政機構而言,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與差異性,盡量避免出現從數量上強制推行的政策,讓學生根據本身的實際情況,例如個人愛好、發展情況或就業方向等描述自己的負擔藍圖,爭取在有增有減中一步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與減輕負擔的雙贏。
(2)對于學校來說,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培養優秀的師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要實現從傳授向育人的轉變,教育內容上實現現代化更新,打破傳統教育,建立起以科學為準則的現代教育機制,開設出新課程、新學科,培養創新型人才,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多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減負落到實處。
(3)對于家長來說,要不斷更新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每一位學生除了要接受學校教育之外,父母的影響也至關重要。父母應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多方面了解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給孩子樹立榜樣,眼光不要緊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平時的表現等,更多的是關注他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畢竟要先成人,再成才,擁有再多的知識,對于心理扭曲的人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參考文獻
[1] 魯林岳.綜合辯證論“減負”[J].教育研究,2007.5.
[2] 林小英.教育政策文本的模糊性和策略性解讀[J].教育發展研究,2010(2):27.
[3] 孫綿濤.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14.
[4] 袁正國.教育政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224.
[5] 胡衛.“減負”問題——個制度層面的思考[J].民主,2006.2.
[6] 魯林岳.綜合辯證論“減負”[J].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