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的監獄學研究聚焦于罪犯的“監獄化”問題,但是在監獄管理過程中的種種跡象表明,監獄民警也存在相應的“監獄化”問題,或者說管理活動主客體之間的“監獄化”現象是相伴相生的。但是,監獄民警作為監獄管理活動中的關鍵主體,他們的職業健康和發展往往影響著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成效。區別于以往監獄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從集執法、管理和教育于一體的監獄民警這一新的研究主體出發,以警囚關系互動中的“監獄化”問題為研究客體,探尋相關誘發因素,全面闡述監獄民警職業健康與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制度設計創新。
關鍵詞:職業健康;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26-04
作者簡介:丁著皓(1996-),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就讀于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一、引言
一直以來,監獄學的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監獄服刑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而監獄民警作為承受高壓高風險的職業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卻沒有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隨著近年我國司法及其配套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監獄系統對監獄民警的執法規范、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獄民警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我們以某地區的監獄民警為藍本,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多種調查方式相補充的調查模式,深入基層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研,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9份,有效回收率為97.8%;累計訪談上百人次,整理訪談記錄破萬字,涉及相關人員超過500人次。調研發現,在監獄管理的過程中,監獄民警存在一種類似職業“監獄化”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具體表現為壓力巨大,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緊張焦慮等,有些甚至影響到了他們的生理健康。監獄民警的職業健康密切關系著監獄管理的整體安全以及服刑人員的改造成效,我們旨在尋找誘發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相關形成因素,然后進一步探討監獄民警的職業健康問題,為推進我國監獄法治建設,貫徹落實治本安全觀提供參考視角。
二、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若干表現
課題小組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存在多方面表現形式,我們主要總結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心理壓力大,情緒自控能力弱
由于監獄管理對象的特殊性,在監管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各種意外事件,這就需要監獄民警在工作中時刻保持高度警覺的神經,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監獄民警在工作、生活中經常出現過度緊張、容易焦慮的情況。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監獄民警表示在參加工作以后,開始對一些事情變得十分敏感,過度謹慎,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在工作、生活中變的容易急躁、易怒,對情緒的自控能力減弱,這一切都是監獄系統內部監管壓力激增所導致的一系列不良影響。
(二)心理定式改變,行為模式“監獄化”
通過課題小組的訪談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監獄民警思考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在入職前后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他們大多開始變得傾向于逃避困難,害怕承擔責任,不愿面對挑戰,極度缺乏安全感。小組成員還了解到很多的監獄民警在入職以后,自我排壓調節與宣泄抑郁的途徑越來越少,其原因一是由于個人主觀上的不重視,二是由于監獄管理工作多方面的封閉限制。不能及時有效的排壓極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累積,最終形成病態的心理,不僅影響監獄民警自身的健康,還會增加監獄整體管理工作的風險。
(三)心理缺失嚴重,生活積極性下降
監獄的高度封閉,人際交往的單一,工作的高強高壓等一系列因素都時刻影響著監獄民警的心理健康,課題小組通過調研發現很大一部分監獄民警都存在心理缺失問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自由感與獲得感的缺失。我們訪談的一名警齡超過20年的監獄民警說:“服刑人員刑滿就釋放了,而我們監獄民警卻要在監獄中一直待到退休,一輩子都在監獄中了。”從被訪監獄民警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職業心態發生了變異,眾多心理感受的缺失也間接導致了監獄民警生活積極性的下降,更嚴重者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四)入職初心異化,工作倦怠明顯
我們在對監獄民警的訪談中發現,大多數監獄民警在入職前都懷有努力改造、教育罪犯,為國家監獄事業做出貢獻,實現人生價值的初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監獄工作中存在的眾多問題開始慢慢突顯,并開始慢慢影響監獄民警,他們的心態開始異化,他們只求在工作值班期間不出意外,有的甚至產生了“逃離基層就是逃離風險”的不良心態。這種心態導致監獄民警產生“多管一事就是多增加一份風險”的管理原則,進而導致工作積極性的下降,產生職業倦怠問題。
(五)職業體制化,自我矛盾突顯
課題小組經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發現很多監獄民警處在一種矛盾的體制化狀態之中。他們對目前的工作存在厭倦心理,他們想要改變現狀或者逃離現狀,但囿于各方面的因素,他們卻又無力改變,而且也沒有勇氣逃離,最終只能帶著矛盾糾結的心理狀態繼續工作。同時,監獄民警還不能很好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矛盾的心理,給監獄民警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危害。
三、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形成機制
(一)制度因素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我們發現制度的漏洞可能是造成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
1.獄內規范繁多,性質異化
根據課題組成員的調查了解,我們發現多數地區的監獄除了司法部全國統一印發的《監獄勞教人民警察職業道德準則》與《監獄勞教人民警察職業行為規范》以外,一般還擁有自己專屬的監獄民警日常行為規范,有的甚至達到厚厚的上百條。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超過70%的監獄民警無法把每一條規范都了熟于心,繁雜的規范對于日常工作忙碌的監獄民警來說已經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然而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這些規范卻是用來裁決監獄民警的直接依據,這會讓監獄民警產生不公平感,進而影響工作心態。
2.執法依據缺失,流程不明
監獄民警每天都面對著人性存在缺陷的服刑人員,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據了解,當這些情況發生時,超過半數的監獄民警表示無法行之有效地去妥善處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監獄民警缺乏相應的執法保障,這直接導致監獄民警產生不敢管、不想管卻又不得不管的異化心態。統計數據顯示,56.9%的監獄民警表示在意外情況發生時沒有一套清晰詳細的執法流程可供參考;84%的監獄民警表示在獄內或多或少的執法行為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這些制度的缺失都可能影響監獄民警的執法心態,進而影響監管安全。
3.追責體制束縛,亟待改良
課題組成員通過相關資料的搜集,發現目前施行的監獄民警追責體制只是較為籠統的規定了責任追究的前提,對于失職、失察和處理不當之類的表述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正因為追責體制的模糊表述,追責前提的界定不清,導致民間形成了一種“運氣論”的說法——將事故的發生歸因于值班民警的個人運氣。在訪談中我們發現目前的追責體制對監獄民警的工作心態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害怕基層,想要逃離基層,有些甚至產生“遠離基層就是遠離風險”的不良心理,這顯然與監獄民警的職業精神背道而馳。
(二)環境因素
監獄環境的封閉,工作性質的特殊,管理對象的復雜,這些客觀因素很容易影響監獄民警的心理健康,從而造成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我們主要總結出以下三點:
1.工作狀態失衡,高強高壓
由于監獄系統的性質及其管理對象的特殊性,導致監獄長期處于高度封閉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監獄內就形成了一種緊張、壓抑的環境氛圍,再加上我國目前基層警力缺乏,警囚比例失調,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監獄服刑人員的構成漸漸趨向多元化,服刑人員的平均學歷普遍提高,人權意識顯著加強,進而出現像“服刑人員過分要求的畸形人權”等一系列新問題等等。以上種種都反映了目前監獄民警基層工作狀態的嚴重失衡,這些都使得現役的監獄民警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壓力巨大。調研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監獄民警感覺到日常管理工作越來越困難,顯然這是造成監獄民警“監獄化”的一個關鍵因素。
2.輿論評價消極,認同缺失
因為監獄系統承擔的社會職能的特殊性,其大多數的工作內容都是涉密的,數據顯示347名監獄民警表示所在監獄的對外宣傳工作保守,這就導致了監獄系統與社會的聯系脫節。普通民眾無從知曉當今監獄的真實情況,他們對于監獄系統及監獄民警的認識都還停留在過去負面的印象中,再加上影視作品創作的丑監傾向,使得社會輿論對監獄系統及監獄民警的總體評價是偏消極的。這些負面的評價很容易打擊到監獄民警的職業自尊心,久而久之,必然會減弱監獄民警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甚至是喪失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
3.工作成效隱匿,業績難尋
監獄民警工作的根本目標是要把服刑人員改造成為守法的合格公民,但是我們無法用具體的指標來鑒別服刑人員內心是否真的有所改善,正因如此,就導致了監獄民警的工作績效十分難以得到體現。調研數據顯示,52.6%的監獄民警表示所在監獄的工作績效考核標準不夠合理,他們勤勤懇懇的工作,最后卻無法體現自己的業績,這不免會造成他們心理上的落差,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三)個人因素
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外界客觀因素,它與監獄民警個人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我們主要從以下兩點進行分析:
1.承受能力不同,定力有別
每個人對于壓力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這與個人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等因素息息相關。數據顯示,接近90%的監獄民警表示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為模式在工作后被不同程度的影響,47%的監獄民警表示工作后心理放松、宣泄郁悶的機會和渠道越來越少,他們緊張、焦慮和抑郁的頻率比工作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這些數據表明監獄民警個人的壓力承受能力及定力與其產生“監獄化”問題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2.知識結構不全,能力局限
對于目前的獄內管理工作而言,一名合格的監獄民警應該具備良好的警體技能、教育溝通、組織管理、心理咨詢以及獄內行政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但就調查的數據來看,認為自己知識結構不完整的監獄民警占比達到66.8%。監獄民警不僅僅是執法者,更是管理者、教育者,他們如果沒能力勝任每一種特定的身份,那么不僅會影響監獄工作順利的開展,而且還會打擊自身的職業信心,給個人心態帶來危害。
四、基于問題成因的相關對策及建議
針對以上種種可能誘發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的因素,綜合考慮可行性與推廣性等多方面的條件,我們總結出以下六點改善方法及建議: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切實保障職業健康
一個職業在制度上的成熟是保證其健康長久發展的前提要素,監獄系統只有通過不斷的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監獄民警的后顧之憂。這就需要監獄從自身出發,結合實際情況,精簡監獄民警的獄內日常規范,做到有理有據,將不切實際的條款進行刪減;建立健全監獄民警及其家屬的長效保護機制,時刻保障監獄民警及其家屬的人身安全;從法律層面出發,完善執法依據,規范執法流程,改良監獄民警追責體制,做到權責對等,全面的為監獄民警在獄內工作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持與執法保障。
(二)推進組織結構改革,深入監獄現代化建設
監獄管理工作高強高壓高風險,需要有足夠的警力保障才能減少意外發生,但是我國目前的基層警力是十分缺乏的,這極易導致現役監獄民警工作強度過大,不僅會造成監獄民警的過度疲勞,也無法有效保證監獄管理安全。監獄系統可以循序漸進的進行組織結構改革,進一步擴大監獄警隊編制,將警力下沉到基層,借鑒扁平化組織結構模式,從而改善警囚比例失調的問題。監獄還應繼續深入現代化建設,只有跟上科技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改善監獄民警工作條件的同時,利用現代化手段更好的去管理服刑人員。
(三)正確涉警涉監宣傳,打造監獄優秀文化
監獄系統在保證有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應該通過適當的涉警涉監宣傳來告訴社會民眾監獄的真實情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改變大眾對監獄系統的刻板印象,以重新樹立監獄及監獄民警的良好形象。監獄還可以結合自己優秀的管理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監獄文化,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來宣傳監獄改造工作,這樣不僅能改善監獄緊張、壓抑的氛圍,還能豐富監獄民警和服刑人員的工作生活,有利于激發服刑人員的改造積極性,促進監獄改造工作順利高效的進行。
(四)匯聚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創新管理模式
監獄系統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聯合社會各界的力量,通過與兄弟單位、社會組織建立相關工作協助機制,將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進行合作完成。高校是智慧迸發的泉眼,監獄系統應該充分利用好高校中的智慧,加強監校合作,不斷汲取優秀的管理理念,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只有通過匯集百家之長,才能全面提升監獄的綜合管理能力,不過,在與社會各界合作的同時,也必須樹立安全防范意識,通過規章制度的形式規范流程與手續,合理審查相關人員,以防心懷不軌之人乘虛而入。
(五)完善職能培訓機制,優化績效評價體系
時代在不停的進步,監獄民警的職業知識和技能也需要與時俱進的進行完善和補充。監獄系統可以通過建立長效的工作技能培訓制度來不斷的更新與健全監獄民警的知識結構,使其具備綜合的職業素質,進而豐富其在監獄中的管理手段,以更好的達到監獄的改造目標。另一方面,監獄系統還需進一步優化監獄民警的業績考核、工作評價體系,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去看待他們的工作情況,科學制定考核標準,人性化設計評價體系,讓監獄民警能真切體會到監獄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六)科學評估職業風險,綜合探討職業規劃
一個職業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把握當下,更需要著眼未來。監獄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科學的去評估監獄民警職業存在的風險,通過現代科技去統計、歸納和分析原因,然后再進行合理且具有針對性的職業未來規劃。只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科學研究之后,再結合我國的社會現實情況,才能為監獄民警的職業健康發展鋪平道路,為我國監獄事業的常態化進程提供智力支持與有力保障。
五、結語
古之治獄者治人,今之治獄者育人。監獄作為國家關押罪犯的主要場所,承擔著依法對罪犯執行刑罰,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的職責,而監獄民警作為監獄管理活動中的關鍵因子,對服刑人員的改造成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去我們過于注重監獄管理過程本身,卻忽略了再好的管理模式也是需要經過監獄民警的妥善實施才能發揮效能。所以我們需要加大對監獄民警這一特殊警種的關注度,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不斷改善監獄民警“監獄化”問題,為監獄民警找到合適的職業定位,使監獄民警這一職業能夠得到良性發展,進而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打下牢固基石。
[ 參 考 文 獻 ]
[1]時晶.監獄警察“監獄化”的表現和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4).
[2]浙江省監獄人民警察職業狀態調查研究課題組.監獄民警認同感、工作壓力和滿意度及離職意愿調查[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7(5).
[3]姜金兵.以治本安全觀為引領開創監獄監管改造工作新局面[J].中國司法,2017(06).
[4]孫溫平,尉遲玉慶.首都監獄干警職業倦怠問題研究[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