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證券市場中,最不缺的就是機會,即使是大盤走弱的時候,也照樣會有個股漲停。但是,對多數業余投資者來說,那也許只是一種誘惑。因為,如果機會無法把握,就不能說是機會,甚至還會是陷阱。
人的從眾心理與生俱來,最典型就表現在追逐流行趨勢和熱點。一些投資者熱衷于做短線,每當看到股票關注度飆升、價格劇烈波動或交易量激增,便忍不住想買入。有個申萬活躍股票指數,就是專為研究這種交易行為而設計的(見圖一)。該指數的基期是1999年12月31日,起始點位1000點。其基本編制規則,是選取周換手率最高的前100只股票,計算其每周的漲跌幅,然后按周輪換接力。結果呢?到2017年1月20日,該指數報收于10.11點,下跌幅度競達99%。也就是說,如果真有這樣的投資者,在18年時間里連續不停操作,到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海浪般起伏波動的金融市場,對主觀多頭操作來說,不會空倉就必定“坐電梯”。潮水退卻之前,必有最后一波上漲,而在這個時候,要逆勢而行很難,需有很強的意志力。實際操作中,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比如,在發現市場即將退潮的時候,買入一定期限的國債逆回購,那樣資金就暫時不能動用了。
當然,要提前預見趨勢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不如退而求其次,在發現出錯的第一時間有效應對。主觀交易,既要有容錯機制,也要有糾錯機制,關鍵是尋找止盈止損的平衡點。
有位著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經濟學能不能預測未來,其實沒有人知道,但首先要能解釋過去,只有能夠解釋過去,才有更大概率可能被用來預測未來。雖然金融與經濟的范疇有所不同,不過道理是一樣的。
該如何預測金融市場漲跌呢?很多人會用到技術指標。那么,指標是否真的有效呢?其實,多數人都希望通過分析獲得一個具有概率優勢的結果。筆者也認為,對輔助交易,指標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比如,有句股諺叫做“無背離不頂底”,這在長中短各個周期都適用。圖二是上證指數周K線的兩次背離情況。
2018年1月底,出現周線頂背離,股市隨即進入熊市。2018年底~2019年1月初,出現周線底背離,然后出現脈沖式行情。圖三顯示的是最近一次日線級別的背離。至于日內短線交易,那就要用更小的周期進行指標分析。比如本周的15分鐘線(見圖四)。
股市中,波瀾壯闊的大行情不常有,A股市場成立至今的29年中,上漲幅度巨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大牛市屈指可數。由此看來,多數時候要警惕,避免把反彈當成反轉。根據筆者統計,歷史上6次脈沖行情后的調整時間,分別是21、35、20、27、12、19周,這些數字十分接近斐波那契數字或敏感時間窗口,而本輪回調到現在是第6周。
本周二,市場出現了有趣一幕,尾盤最后幾分鐘,深證100、滬深300等指數急速拉升,大盤也很快由綠翻紅,似乎是有主力資金著急入場。不過,周三早上,滬深兩市的各大指數全部低開。畢竟強扭的瓜不甜,還得尊重規律,敬畏市場。
筆者本月18日的文章分析“近日大盤指數在60周均線上方橫向整理”,這兩周的走勢情況大致如此。目前外部環境微妙,從技術面來看,主要中短線指標都處于中位。預計大盤將在10日、20日均線附近區間震蕩,形態趨于收斂,市場可參與性還比較低,不妨耐心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