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剛
從古到今,夜戰一直是戰爭中離不開的話題。軍隊之所以選擇在夜間發起進攻,是因為夜幕下人們視線非常差,不易被發現,可以最大限度地掩護作戰行動,殺傷敵人。而我軍正是夜戰高手,許多侵略者對我軍的夜戰聞風喪膽。
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夜戰戰法遭遇了巨大挑戰,而這個挑戰就來自于一項特殊的武器裝備發明—夜視儀。
夜視儀,顧名思義,就是在夜暗條件下用來觀察的儀器。它利用光電探測和成像器材,將人眼看不見的東西轉換成可以看見的信號,然后通過設備處理,最終將信號轉變成圖像。
1872年,挪威大學里一位叫威治的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起眼的屎殼郎在夜間活動時能辨別許多東西,比如找到食物、配偶;能夠躲避障礙物,看到天敵后還能快速逃跑。這位教授猜想:屎殼郎身上一定有特異功能。
后來,這位教授對此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屎殼郎的眼睛由無數小眼睛組成,這些小眼睛里的感光細胞能從不同角度共同感光一個物體,從而形成一幅清晰的圖像。威治教授將這一發現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并呼吁軍方依據這個現象,設計一種可視的夜間裝備,以提高戰斗力。但他的這一提議,并沒有引起軍方的重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軍隊越來越重視夜戰的傷亡問題,開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夜間可視裝備。最先研究這一課題的是德國,專門成立了課題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德國科研人員發現,自然界中任何環境都有微光,如月光、星光、瑩光,只是這些光特別弱,人眼不易感知,最終無法形成一個圖像。除此之外,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有溫度,實際也都發光,就是所說的紅外線,只是人的肉眼看不到而已。如果能將人類感知不到的微光或是紅外線,轉換成一種信號,再經過設備處理將信號放大后傳給人眼,不就看見了嗎?
1934年,荷蘭一位叫霍爾斯特的科學家加入研制小組,并很快制造出第一款近貼式紅外變像管,清晰地呈現出夜暗下目標的影子,夜視技術從此正式走入軍營。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夜視技術越來越先進,各種款式的夜視儀接連被制造出來:主動式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熱成像儀……并很快應用到部隊。

德國在研制夜視儀的同時,美國也著手研制,并最先應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5年夏天,美軍登陸沖繩島,日軍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出來襲擾美軍。由于美軍看不見日本人,經常被偷襲,損傷很大。這時,美軍緊急從華盛頓調來一批夜視儀,并進山尋找日軍藏匿的地方。很快,他們就通過夜視系統發現了日軍隱藏的巖洞,便把安裝了夜視儀的槍炮架在巖洞口附近。結果,日軍夜間出來一個被擊斃一個,美軍很快扭轉了戰場的被動局面。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發生了馬島戰爭。5月下旬一天的夜晚,英軍3000名士兵全部佩帶夜視裝備登陸馬島。黑暗中,英軍士兵通過夜視儀,很容易就發現了阿根廷士兵,而阿根廷士兵沒有夜視裝備只能被動挨打。最后,英軍發起沖鋒,立即占領了馬島上幾個至高點,搶得戰場主動權。